本报记者杨自林/文
留守老人和妇女,暂时离开了自己的家,他们被当地政府部门妥善安置在临时安置点。
15日上午,记者来到灾民安置点。在灾难面前,记者看到了温馨的一幕,该村农妇向希菊本准备当天出门打工,灾害发生后,她决定留在家中,义务为村民们做饭。
目前,该处县级地质灾害点,还有41万方沙石摇摇欲坠。国土资源部门专家称,将观察一周,待国土部门制订措施后,再做下一步安排。
另据介绍,目前宜昌境内监测到的有3000处左右的地质灾害点,主要集中在鄂西山区和库区。主要是采取群测群防的预警措施,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治理。
沙石滚落如雷声
灰尘漫天持续半小时
15日上午,记者来到现场,站在灾民安置点村民邓世新家的院坝内,抬头就能看到“飞沙坡”的滑坡现场。
与14日事发后,向先生所拍的照片看到的不同的是,由于15日清晨下过一场雨,原来发白的沙石,远看已呈现黑色。据村民介绍,沙石滚落处,原是树林,这3万多方沙石滑坡后,树木全被掩盖了。
据村民刘婆婆介绍,事情发生时,她正在家附近采茶叶。突然听到打雷一样的响声,从上头传过来。刘婆婆抬头一看,山上大量石头滚落。沙石溅起的灰尘,在山顶上飘散。另据介绍,这样的场面持续了大约半小时。
据高家堰镇党委副书记胡志明介绍,事发清晨7点15分,事故发生后,当地的监测员立即将这一消息上报。7点22分,村支书陈海生驾驶摩托车第一个赶到现场。7点半左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先后赶到现场。8点左右,相关部门人员到齐,随即组织村民撤离。
据向日岭村支书陈海生介绍,在灾民安置点,由至少两名政府工作人员轮流值班。他称,14日几乎一夜没睡,害怕再次发生滑坡。
据胡志明介绍,灾害发生后,大部分村民在政府工作人员的组织下,从自己家中撤离。惟独有两位老人,一位行动不便,另外一位神志不清,两人不愿意撤离。后通过民警和亲属做工作,才将两位老人背走。
各方努力渡难关
村妇留家为灾民做饭
滑坡体下方一共有20多户村民,处在危险地带,而留在家中的基本是老人和妇女,总共42人。目前,已在附近设置3个灾民安置点。
胡志明称,这些灾民主要就近安置在村民家中,住宿在农家,而吃饭则集中在邓世新家中。灾害发生后,民政部门也赶到现场,目前政府已调来大量生活物资,满足村民的吃饭需求。
在邓世新家中的院坝内,记者看到,老人们正围坐在一起打牌、聊天。偏房内,飘出腊肉的香味。在厨房中,屋主向希菊正带着另外两名农妇在做饭。当天中午的菜主要有:洋葱炒腊肉、炒豆芽和土豆片等。
据介绍,事发当天上午,向希菊和丈夫邓世新,正准备前往宜昌打工。在灾难发生后,两口子响应当地政府号召,自发帮助灾民。他们不但收留了几户邻居,向希菊更是主动站出来,暂不去宜昌打工,义务为大家做饭。
处在灾害点下方的共有50多户,共200多人,这次灾害涉及的20多户,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地打工。灾难发生后,陈海生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都是来询问灾情和安置情况的。在陈海生的带领下,安置点的秩序被安排得井井有条。
胡志明介绍,除按排好值班工作,现场人员还帮助村民做好防盗工作,并轮流让村民们回家饲养牲畜。
再观察一周
还有41万方摇摇欲坠
飞沙坡是县级地质灾害点,在陈海生的记忆中,多年前发生过一次滑坡。被确定为县级地质灾害点后,在该处安排了监测员,定时观测,同时在山顶放置了警报器。这次滑坡发生时,大家都没发现任何征兆和响声。
据高家堰镇国土资源所所长朱家富介绍,该处的岩石硬度不够,加上常年的风华和侵蚀,最终形成了地质灾害点。按照之前的观测,被确定有3万多方滑坡体。在这次灾害发生后,国土资源部门专家上到山顶查看发现,还有大约41万方“摇摇欲坠”。
居住在灾害点下方的村民如何安置?朱家富称,治理和搬迁村民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还需要大量资金。最好的办法是,这些地方的村民能自然移民,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呆在家中,能想办法搬离最好。从10多年前开始,就建议该处的村民,尽量想办法搬走。
目前,国土部门专家给出的意见是,暂时观察一星期,待国土部门制订出方案后,再进行下一步安排。
据长阳县国土资源局地环股股长陈声明介绍,这些地质灾害点的成因,主要是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造成。
据宜昌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工程师张端淼介绍,宜昌已监测到的有3000处左右地质灾害点,主要集中在鄂西山区和库区。主要是采取群测群防的预警措施,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治理。比如在库区,主要采取综合治理加居民搬迁的办法;在山区,主要采取新农村搬迁移民,并利用群测群防进行监测的办法。
记者还了解到,2014年是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一年,宜昌境内损失达到1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过100多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