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凡
“只需要一部手机或电脑,即可实现网络兼职,躺着每月轻松赚千元不是梦。”今年4月,宜昌大学生小周手机上收到了这样一条信息,心动的他与对方联系后,对方为他介绍了一系列的兼职流程,但在“网络兼职”半个月后,他发现这份所谓的兼职看上去很美,想赚钱却并不像宣传的那样简单。
学生兼职:赚20元流量费花去大半
两周前,宜昌某高校大学生小周的微信上弹出一条信息,对方自称是宜昌某网络公司蒋经理,招聘手机试玩兼职,“不需要每天上班,只要通过我们注册一个账号,我们每天给你分派任务,用手机或电脑都可以完成。”
在详细了解兼职待遇后,小周心动了,“蒋经理说每条任务的价值在10元至50元不等,只要在手机上注册就可以完成,报酬即时到账。”随后,他按照对方的指点,在一个试玩网站上注册。
第一天,小周觉得任务挺简单,对方就是让他先下载几个游戏APP,然后登录注册获得积分,“积分可以换钱,100积分换1元钱。”当天小周花费了2个多小时,下载了3个APP,获得了175积分,在他的账户额度上面显示为1.75元钱。随后网站弹出提示,让他将自己的银行卡绑定,就可以通过转账获得报酬。
随后小周发现,任务越来越难了,“第二天,要求我进入这些下载的APP,并将注册的账号在游戏内升到一定级别,才能获得后续的积分。”忙了大半天,小周完成了第二阶段的任务,获得3元钱。但后面的任务越来越难,有的手机游戏甚至开始要求充值才能继续。“你可以放弃后续任务,重新接其他的新任务。”在蒋经理的指点下,小周先后下载了100多个APP。“感觉头晕眼花,每天就是不断下载,还要点击安装并试用,半夜都会发送消息提醒你点击。”5月3日,赚了2075积分的小周放弃了这个所谓的兼职。更让他郁闷的是,手机因为APP过多要重新“刷机”,而一些广告推送消息在无WIFI的情况下也在不断发送,他手机流量费用多支出十几元钱。
记者体验:赚钱不容易且耗费流量
5月4日,记者以“小周同学”的名义与蒋经理联系,他同样让记者在试玩网站上注册,并表示如果推荐更多的同学来兼职,将提高报酬。
在登录这个试玩网站后,记者发现网站首页上标注着:“某用户共赚31900元,某用户共赚25000元。”蒋经理说,只要带动更多的用户加入,作为推荐人就可以获得所带用户的一半积分。
试玩网站发布了三种“赚钱”类型让用户选择:下载游戏并试玩赚钱、通过安装广告软件接收推送消息和在某电商平台上刷单赚钱。记者尝试着下载了一款能赚取225积分的广告APP,发现任务十分繁琐,不仅仅要下载安装该软件,更要在一天时间内分不同时段点击该广告多次,还包括观看广告视频等信息,直至填写完该广告产品的调查表格,做完这项任务要持续两天时间。而在另外一款游戏试玩任务中,记者进入到任务第三步发现,只有充值才能继续!
更严重的是该网站任务的流量消耗极大,记者在该试玩网站完成了3个任务,赚取了500多积分,其中下载软件全部是在WIFI环境下进行,但由于推送消息多,在两天时间内较“做任务”前的2天,多消耗了50M网络流量。
业内人士:手机兼职就是广告营销
“这些所谓的手机试玩兼职其实就是一种广告营销。”昨日,宜昌某广告营销公司高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公司也和这些试玩网站有合作,目的是通过吸引手机用户提高浏览量。他解释说,这些试玩网站招聘的兼职,本质上是将客户的营销费用拿出一部分来让利给手机用户。
记者发现,网络上这些手机试玩兼职网站五花八门,仅在微信朋友圈里,就有多款“点屏成金”的软件分享,都是宣传自己的软件“躺在床上,动动手指头就可以赚钱”。记者了解到,这些手机兼职所吸引的人群多以学生居多。对此,三峡大学教师、知名博主王军告诉记者:学生还是应当以学业为主,即使参与勤工俭学,也尽量选择学校组织的正规岗位,尽量远离所谓的网络兼职,避免受骗。
业内人士也提醒称,市民在遇到类似的手机兼职时,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切勿陷进虚假兼职的陷阱,导致经济利益受损。360公司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网络诈骗研究报告》表明:虚假兼职、虚假购物和退款欺诈是2014年最为流行的三类网络诈骗。其中,虚假兼职已经连续两年成为报案用户最多和报案金额最大的网络诈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