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源
昨天上午,家住小溪塔神仙湾的市民陈先生给本报打来电话求助:17年来,我母亲听各种保健品讲座,听了后就去买,现在家里保健品成堆,有过期的,有没过期的,另外还有一张保健床,如今已经成了堆杂物的地方……这些年来已经买了近30万元的保健药品和仪器,如今又看中了一张2万多元的磁疗保健床……我该怎么办啦?

张老太花一万多元买回来的“保健床”。记者李传平 摄
痴迷保健品,17年花了近30万
陈先生是家中独子,母亲姓张,今年70岁,“17年保龄”——陈先生用这个词,用来表示老人购买保健品的时间。
张老太退休前是当地一家集体制企业的员工。退休后,每月还有一两千元的退休金。退休后本因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她,因为一次生病,生活被改变。1998年,张老太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从此,张老太迷上了各种保健品讲座,而且听完后就去买。
记者跟随陈先生来到他母亲家时,张老太不在家。她家中除了电视、冰箱看上去稍微新点外,其它的家电、家具都已经有些年头了。
陈先生告诉记者,他的母亲每天除了早上在河边散步、买菜外,剩余的时间几乎都在听各种保健品讲座、体验各种保健仪器。“从1998年到现在,她已经买了近30万元的保健药品和仪器了。”陈先生说。
“不给我买保健床,就是不孝”
在张老太家中的一个柜子里,放着不少药瓶,有的都已经空了。陈先生指着其中一个没有任何商标标识的空瓶子说:“这个瓶子里的药是往嘴里喷的,具体是什么我也不清楚,问母亲,她也不说。”
在柜子的不远处还有一张堆满杂物的单人床,陈先生指着床说:“这张保健床是2007年买的,花了14000多元。当时为了它,家人闹了好久。”
陈先生回忆说,当时张老太也不知在哪里听了讲座,回家后就要陈先生给钱买保健床,还说这床能治好她的糖尿病。“这床真能治好,还要医院干嘛!”陈先生当即表示反对,“母亲当时很生气,说不给他买保健床就是不孝,觉得我这是心疼钱而不心疼老人。”之后的好多天,张老太一直拒绝和家人说话,直到陈先生把买床的钱递到张老太手上。
“没办法,我也是怕她气出个好歹来,才妥协了。”陈先生说,床买回家后,张老太也就睡了一年多,后来感觉对糖尿病没有什么效果,就扔一边堆杂物了。
保健品引发家庭战持续17年
陈先生一家虽然与母亲没住在一起,但相隔只有两条街,陈先生每周都会有两三次去看望母亲,但只要回家探望母亲,话题一旦涉及保健品,准能引发“战争”,而每次“战争”总以陈先生妥协收场。
17年来,这种“战争”就没有停过。
张老太每次买保健品少则三五百元,多则一两千,本就不多的积蓄早已花光。陈先生说,如果那些保健品能治好病,花钱再多他也认了,但问题是病不仅没治好,还时常吃出毛病来。
据了解,2007年夏天,张老太听了一场关于糖尿病的讲座,对方推销一种黑色的药丸,自称能治好糖尿病,一个疗程是1500元,张老太现场买了一个疗程的药。一回家,张老太就按照包装上的说明开始服用。然而服用后不久,张老太突然晕倒在地,家人连忙将其送医。“医生检查后说是血压太低所致,还好问题不大。”陈先生说。
本以为可以借此事断了母亲买保健品的念头,然而,张老太醒来后的一番话却让陈先生感到崩溃:“家人都劝她今后别买了,免得再出事。哪晓得,母亲竟说‘是好是歹我都要试一下,就算死了也不遗憾’。”陈先生说,类似这种吃完保健品就住院的情况,去年也曾发生过两次,但老人依旧执着地买着保健品。
现在又看中2万元保健床
半个月前,张老太又看中了一张价格2万多元的磁疗保健床,因手头拮据,老人又一次找儿子陈先生要钱买床。“这可是2万多元啊!我在长江市场旁一家网吧当网管,每月2000多元工资,妻子在超市打工,收入和我差不多,儿子正在读初中。除了正常花销,每月还要给父母生活费,本就没有多少结余。”陈先生不禁回想起上次买床的经历,很是苦恼。
母亲不听劝,陈先生也没有办法,只能瞅着家里的保健品空叹息,“吃保健品吃出问题也不是一两次了,可老人只相信保健品公司的工作人员,而不愿意相信子女的话。而且吃了保健品后,连到医院做正规检查都不去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谁有高招,救救她吧!”
记者想采访一下张老太,但直到中午,张老太都没有回家。陈先生叹口气:“她一天到晚不落屋,也不用手机,怕我给她打电话,不让她听讲座。你看,这会说不定正在哪个地方体验保健仪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