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是一座城市的精华。
内在上,城市中心地处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凝结了城市最核心的功能。外在上,城市中心聚集了城市主要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为城市居民集中供给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空间。
而中心,又并非一成不变。一座城市中心的变迁史,亦即一座城市的成长史。
500年一个中心
宜昌的中心在哪里?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考察历史,宜昌的文明史至少2400年,从唐初在现今西陵区位置上建筑城邑算起,筑城史也近1400年。其间多有毁损迁徙,真正固定下来是元末明初,至今600余年。
就像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近乎停滞一样,宜昌的城市中心在这600年间,有500年几乎没怎么移动过。
明代留存下来的宜昌城地图显示,那时宜昌有城池,依江而建,呈椭圆形,南北1公里多,东西600米。和许多古代城市一样,中心往往以行政、宗教活动为主,商业活动只是附带,宜昌那时的城市中心就在如今献福路、学院路一带,在环城路的包裹之中。
城市和乡村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让一些主要城门口成为商业繁荣之地,宜昌最繁华的是东门,即如今环城东路。
1876年,宜昌开埠,城市突破城墙,向南发展,再到1929年拆除老城城墙,宜昌格局进一步拉大,从南门到一马路,一片新城慢慢长大。新的商业集中区和城市繁华区形成了,也就是如今的解放路步行街。步行街离环城路仅百余米,城市中心基本没挪窝。500年,宜昌实际上只有一个中心。
100年中心东移1公里
清末,宜昌的工业、交通、商业取得较大发展,和解放路紧贴老城延伸不同,出东门再往东一公里,一片新天地独自生长,用了差不多100年时间,逐步替代了解放路的最中心地位。
这里讲的是夷陵广场,故事要从川汉铁路说起。1903年,从成都经宜昌到汉口的川汉铁路动议,1909年宜昌段动工。数千工人云集东门往东的这块土地,形成较大的商业需求,铁路坝的地名产生了,云集路也因为连通铁路坝和解放路,逐步繁华起来。
数年后,铁路停工,铁路坝经平整,考虑过建一个广场,但未实施。上世纪30年代,铁路坝曾改造成飞机场,在抗战中发挥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建设了大型体育场,以及一些工厂、学校。改革开放后,这里先后又建设了西陵剧场和夷陵商业城。大型公共建筑的集中,加速了铁路坝的人口聚集和商业繁荣。到1995年,铁路坝已被称作宜昌的汉正街,繁华比肩解放路。
1997年,政府在谋划城市发展空间和方向上的作用显现了。这一年,宜昌市政府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决定将铁路坝改建成夷陵广场,并作为城区首批永久性保护公共绿地。
夷陵广场汇集了八方人气,一个在湖北地市中标杆性的新商圈诞生了,和解放路相距1公里,宜昌新的城市中心形成了。
新世纪宜昌的中心在哪里
新世纪的头10年,夷陵广场风光无限。进入新的10年,宜昌在湖北全省的战略定位和长江经济带的节点地位愈加清晰,经历了从小型城市到中型城市、从中型城市到大型城市两次飞跃,宜昌亟待第三次飞跃,这就是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
特大城市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课题。大的格局需要大的视野,特大城市需要与之相称的城市中心。中央商务区,就是城市管理和运营者眼中的城市中心。
宜昌新区作为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主战场,布局宏大。中央商务区落位何处?宜昌借鉴国内外大城的成功经验,选择了一处同老城联系紧密、在大城格局中区位占中、拓展空间充分、交通网络汇集、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同时又能代表宜昌山水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滨江好地,这就是沿江大道白沙路地块,距夷陵广场9公里。新的城市中心,呼之欲出。
同样是借鉴成功经验,宜昌中央商务区选择了开发能力一流的中建三局投资发展公司。依托中建总公司世界500强和中建三局“地标传奇”的实力支撑,新的城市中心——中建·宜昌之星,即将闪耀大城。本报通讯员饶万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