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义超 通讯员史晓薇 缪希仁
网络诈骗并不鲜见,追赃过程堪称艰难。5月24日,五峰渔洋关镇一对夫妇被网络诈骗25万余元。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次,民警与嫌疑人通了电话。双方来回四轮博弈,嫌疑人乖乖的将近乎全部赃款退回。
惨 25万被假客服骗走
“这年头,谁没听说过网络诈骗,可当你真遇到这事,整个人都懵了”。27日,外地来五峰经商的林先生谈起自己的遭遇,还有点后怕。多年前,林先生携妻到五峰渔洋关经商,日子过的也算红火。业余时间,36岁的林妻也爱网购衣服和日用品。
24日下午6时许,在家忙活的林妻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女子电话,称其在网站购买了服装,因支付系统问题需退款。
“巧就巧在对方知道我在哪家网店买的衣服,连牌子也晓得。我肯定没有疑心了”林妻告诉记者。林妻按照“客服”介绍,加了一个QQ号码。客服随后发给她一个网址,并告知其操作步骤。林妻打开网站,输入自己的淘宝用户名和密码,然后就跳转到银行卡验证界面。她认真填写银行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取款密码、网银登陆密码,甚至按照提示输入了手机收到的动态验证码。
这只是林氏夫妇厄运的开始。没过多久,“客服”又来电,称操作有误,需换张卡再操作。林妻遂换用另一银行卡操作。屋子另一端的林先生此时却收到多条银行短信提示,称其有多条支付交易,总计249900元。林先生赶紧和妻子一起前往银行柜员机查询,发现之前那张卡内的6500元也不翼而飞。
虑 民警与骗子过招
256400元就这样被陌生人转走了!24日晚9时许,夫妇俩随即前往渔洋关派出所报案。由于涉及金额巨大,值班民警在查明案情后向所长邹建华、教导员何健汇报。所领导在认真分析研判案情后,安排民警迅速调查取证,并将该案录入系统,以便上级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夫妇俩还在派出所,“客服”居然又打来电话。民警缪希仁示意林妻接通电话。电话里,“客服”大言不惭的让林妻继续换卡操作以“完成退款”。缪希仁随后拿过电话,向“客服”表明身份。然而,已进入角色的“客服”居然向民警做起解释工作,坚称系网站工作人员。
27日,从警3年、25岁的缪希仁警官向记者回忆起与骗子的对话。从24日晚9时30分至当晚11时,缪希仁与“客服”陆续有四次通话。以下是通话节选:
“客服”:我是骗子又怎么样,你们查不到我的身份。
民警:你使用的电话、银行卡、服务器都有痕迹,法网恢恢疏而不漏。25万可不是小数目。
“客服”:这样吧,你们再给我打2万元,我把25万退还
民警:我们不可能和你谈条件……
缪希仁介绍,骗子十分嚣张。可是当警方与其谈起案件性质和作案手法时,对方明显迟疑,这个细节被缪希仁抓住了。4次通话,缪希仁两次主动挂断。随后,“客服”又打了过来。
“从心理上分析,对方对这次作案也是害怕的,且已确信警方介入调查”,缪希仁回忆,24日晚11时最后一次通话结束后,其要林氏夫妇拒接之后“客服”打来的电话。
乐 一天后巨款失而复得
“太幸运了,民警的电话真的起了作用!”林先生说,故事果然在26日上午发生转折。当天上午,林先生手机收到短信,249900元现金汇入其账户。
“显然我们的心理攻势让骗子惧怕”,缪希仁说,之所以让林氏夫妇拒接“客服”电话,正是一种威慑。让其知道,警方对犯罪分子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巨款失而复得,林先生感触颇多。希望自己的遭遇能告诫更多市民提高警惕。无论骗子怎么掩饰,但凡涉及钱财,都不要轻易相信别人。
缪希仁告诉记者,林氏夫妇是众多网络诈骗受害人中的幸运者。根据目前已发案例,网络、短信、电话等类型的诈骗,在办案中都存在嫌疑人身份极具隐蔽、线索隐藏等特征。很多受害人的钱款追缴过程十分漫长。
缪希仁表示,对于任何诈骗形式,最重要的预防还是市民自己。涉及钱财的短信、电话不要轻信。接到类似讯息,多提出些疑问。对于警方、媒体报道的诈骗形式,不要以为离自己很远,因为诈骗嫌疑人作案成本非常低,其作案目标没有特定性。只有不断加强自我防范,才能完全杜绝类似案件的发生。
记者了解到,虽然“客服”已退回几乎全部赃款,当地警方目前正在对该案进一步侦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