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彩虹 通讯员曹晖 傅武弟
核心提示
一个平口起子,几个十四五岁少年。夜幕下,“砰”的一声,一辆辆停在路边的轿车“中招”。
今年4月份以来,夷陵区频发砸车窗盗窃案件。通过走访、调查,警方很快锁定犯罪嫌疑人。不过,随着案件深入,警方发现这群砸车窗盗窃少年被雇佣,一对在“幕后”指挥的情侣大盗浮出水面……
包括4个未成年人的6人团伙,作案30多起,涉案金额30多万元。10日,夷陵警方通报该案件相关情况。
深夜路边 多辆小车被砸窗
5月18日凌晨1点多,夷陵区小溪塔平云三路空荡无人。突然,路边传来“砰”的几声响,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第二天早上,和往常一样,刘先生来到小区外的路边,准备开车上班,却发现自家雷克萨斯越野车的后车窗玻璃被砸。
经清点,车内手提包没了,几包香烟没了。让刘先生着急的是,除了包内8000多元现金,最重要是那一沓票据、收据,涉及金额近百万元。
接到报警后,民警很快赶到,正在勘察现场时报警电话再次响起。“一个早上接到四五个人报案,忙都忙不过来”,刑警中队民警林聪告诉记者,被砸的多是进口或合资的中高档轿车、越野车。
类似案件频发,引起夷陵区警方高度重视。办案民警梳理发现,从今年3月底以来,小溪塔已发生多起砸车窗盗窃案,且不说财物损失,仅一块车窗玻璃维修就要花费上千元。
根据现场勘察,警方初步判断,案件极可能是同一个犯罪团伙所为,并立即成立工作专班展开调查,一张大网正悄然撒开。
对比监控 候车厅里抓嫌疑人
究竟谁是深夜里的“黑手”?办案民警决定先从案发地周边监控寻找线索。
“应该是提前‘踩点’”,民警对比大量视频发现,在不同案发现场,一对骑摩托车的年轻男女多次出现。每次都在不远处停车观察,然后转一圈离开。
“这么晚作案,要么住在附近,要么躲在附近”,民警随即在附近旅馆、网吧展开搜索,发现犯罪嫌疑人曾出现在附近一网吧。
民警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警惕性很高,上网登记用的假身份证。根据刑侦技术手段,通过使用过的电脑锁定两人QQ、游戏账号,并初步了解两人情况。
就在民警搜寻他们踪迹时,两人却突然“销声匿迹”,半个月内没再作案。民警有些担心,难道听到风声躲起来了?
直到6月1日上午,警方接到反馈信息,犯罪嫌疑人在火车东站购买车票,即将出发去外地。上午9时许,火车开动前半小时,民警赶到现场,将正在候车厅等车的两名犯罪嫌疑人抓获。
情侣大盗 “雇佣”少年作案
落网后,两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其中,罗某,男,30岁,五峰人;李某,女,20岁,河南人,两人系同居关系。
“这么远来投奔他,他说什么就是什么”,李某称,之前曾有段失败的感情经历,不仅伤心,更成了一名未婚妈妈。后来,一次偶然机会在网上和罗某相识,并确定恋爱关系,随后带着孩子来到宜昌。
自认为找到了依靠,李某对这个新男友很顺从,明知做的事违法,也言听计从。
“我们只踩点,娃娃们负责砸车”,在交代具体作案经过时,罗某的一句话让民警震惊不已。原来,在砸车窗盗窃案中,罗某和女友只是幕后指挥,具体作案则由他们“招募”的几名未成年人实施。
“玩游戏认识的,就喊他们一起‘做点事’”,据罗某交代,为安全起见,自己拉拢了几个整天泡在网吧的流浪少年,承诺“包吃包住”,每次“得手”还会另外分钱。
“教他们认哪些是好车,怎么砸车窗更容易破”,罗某交代,以中高档车为目标,每次作案几乎都没空手,少则几百,多则上万元。经过简单“培训”,在罗某安排下,凭着几把平口起子,这个犯罪团伙开始在城区及周边频频作案。
啥偷啥 半年作案30多起
除了砸车窗盗窃,这个年轻犯罪团伙作案动机很“随意”,偷摩托车、撬店铺门面,缺钱或缺什么东西了就去干一笔。
“说没衣服穿,就撬了家服装店,挑了几件拿走了”,据李某交代,有次去荆州逛,临时起意,和罗某撬了路边一家卖服装的店铺,后来还偷过一大包内衣带回家穿。
据办案民警介绍,作为团伙头目,罗某分工明确,砸车窗由“娃娃兵”负责,自己和女友负责撬门面,所得赃款按比例分成。
罗某交代,今年以来,除了宜昌,还和同伴到荆州、重庆等地作案,累计30余起,涉案金额30多万元。上网、购物、吃饭等,对于这些轻而易举到手的钱,罗某和女友早就挥霍一空。
有家不回 “问题少年”无人监管
6月5日,在城区几家网吧内,警方陆续找到4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小个子,娃娃脸,有的看着像小学生”,在审讯室,这些稚气未脱少年的脸上,有着和同龄人没有的“淡定”,而表现出的无所谓态度,让办案民警既无奈又惋惜。
而对这些“问题少年”来说,大多缺乏家庭温暖,要么无家可回,要么有家不愿回。14岁的小华是重庆人,自称没有家人,早就辍学了,已在外流浪了几年。15岁的小冬是夷陵区人,一出生便被抱养,养父母宠爱过度,很早辍学。得知养子身份后,“耿耿于怀”的小冬再也不愿回家,成天在外游荡。
就在这两天,被警方教育释放后,小华和小冬又回到网吧,甚至跟巡逻民警打起招呼。“他们也都晓得,因为年龄小,就算被抓了也不能怎么样”,审讯中,罗某如实交代了“招募”这些未成年人的原因。
(文中相关人物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