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记载信息难查 史料谜团待解
红色绳子圈住500平方米土地,周围拉着警戒线,10余名参与挖掘的本地村民,用簸箕小心翼翼地层层清除地面泥土,一塔、一碑、两“龟”立于地面,一处可看出地下空洞的地方被几块石头盖住,这就是发掘现场。
村民口中的乌龟究竟是何物?昨天,在发掘现场,负责此次发掘的领队吴义兵介绍,这乌龟实为龙之九子中的六子赑屃,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碑下龟正是它。
吴义兵介绍,他们目前在发掘现场已工作了20多天,据目前现有的碑文资料上不完整的记载,此处应该是明代的一座寺庙遗址,其中有地宫,地宫中所埋之物应该含有“舍利子”,这是可以肯定的。
“碑文上涉及的人和事,我都一一查证了史料,但无奈没有任何记载。”吴义兵说,比如,碑文上提到了“铁丰禅师”、“东辉禅师”,根据史料,虽有铁丰禅师,但与碑文记载的时间却不一致,而东辉禅师则根本查不到。
采访中,吴义兵告诉记者,宝华村位于花林寺镇西南,距远安县城20公里。传说宝华村于宋隆兴年间(公元1163年)在宝华河谷的东端南岸山坡上建成一座寺庙,寺庙名号“宝华寺”,寺院中设置有一个供香客烧香求佛保佑的大香炉,方圆百里广为传诵“清溪寺的水,鹿苑寺的茶,宝华寺的香炉,玉泉寺的塔”,此地便立名宝华寺。
“远安有个宝华寺,而此处碑文显示为宝华庵,两者到底有何关系?”吴义兵说,他对此也很疑惑。
“我曾把这些我无法解开的困惑,发至我们的圈子内,希望能找到答案,但现在还没有一个答复,希望能解开这些谜团,弄清楚碑文上所记载的人和事。”吴义兵很期待。
成功发掘有助研究 当地经济文化
据吴义兵介绍,其实,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现场的塔和碑,也就是“宝华庵和尚墓塔”便已被列入宜昌市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共有塔、碑各一座。塔名“宝华海会之塔”,碑名“龙藏山宝华庵开山建塔记”,所刻年代为“大明弘治三年”。但当时因为底部被土埋,没想到这次当地村民在建设时会发现其地下隐藏的“秘密”。
“考古发掘就是读一本土质的书,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去剖析它。”吴义兵介绍,其从事考古工作30多年,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佛教方面遗址的发掘,对于佛教遗址他充满敬意。虽然现在有不少未解之谜,但相信当这“土书”一页页翻开后,将会有惊喜呈现,这不仅有助于佛教文化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可以研究当时、当地人民的经济文化。
吴义兵说,虽然现在不知最终发掘结果如何,也不知地宫打开后里面的情况如何,但他觉得如果地宫完好,那么就应该原址保护,这也是对佛教文化的一种尊重,但如果地宫遭到破坏,那将会进行具体的发掘。但最终结果要上报后才能决定。
“根据碑文记载,原寺庙结构应该很完整,所以我们现在还在做的一项工作是尽量确定其寺庙内部结构的分布。”吴义兵表示,不管发掘结果如何,这都会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考古发现。
记者吕晓红 实习生林卉露/文 记者王康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