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以来,宜昌气温逐渐攀升,盛夏已经到来。快递员、环卫工、建筑工人……这些终日在室外劳作的人们,他们的高温福利是否到位?日前,市总工会下发《关于做好夏季职工劳动保护的通知》,要求预防和控制因高温天气引发的各类生产事故,保障劳动者权益。
市总工会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要督促用人单位落实新《安全生产法》和《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合理安排职工工作时间,改善露天和高温工作场所的通风、隔热、降温条件。高温作业场所必须有防暑降温措施,配备必要的生产(工作)、生活防暑降温物品和食品。同时要督促用人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对露天作业、高温场所生产(工作)人员及时足额发放高温津贴。
全市各级工会组织要对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生产(工作)部位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高温作业、高空作业、露天施工、危险品运输等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场所,发现隐患要督促用人单位及时整改,确保职工安全生产。各级工会组织要组织开展“送清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防暑降温和安全生产知识宣传。
权威发布
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
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
释疑解惑
高温福利有哪些
2014年,我省对高温津贴标准进行调整,由原来的8元/天,调整为12元/天,执行时间也由原7、8、9三个月,调整为6、7、8、9四个月。
我省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
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支付劳动者高温津贴的,劳动者有权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举报或依法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单位不得以防暑降温饮料冲抵高温津贴;劳动者因高温作业或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经诊断为职业病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记者探访
两成受访者没听说
昨日,记者随机采访了23位市民,其中6人表示没听说过“高温津贴”,另外17人知道“高温津贴”,但对相关标准不了解。
夷陵广场两名正在清理草坪的大叔告诉记者,单位发放高温津贴的标准是日最高气温35℃以上,“这两天气温还不够,过段时间应该会发。”
在三峡大学附近一处建筑工地,41岁的杜师傅说,他是临时工,按天计酬,没有高温津贴。
“中暑也算工伤?还是第一次听说。”采访中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对“中暑或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很诧异。
快递员万师傅说,前不久他因中暑差点晕倒,“回去休息了一下,第二天就好了,哪想到中暑还能申请工伤呢?”
企业现状
部分政策落实不易
随后,记者走访了多家企业发现,虽然企业也采取了各种形式发放高温福利,但部分政策落实起来不容易。
城区一家装饰公司负责人任先生说,有些政策执行的很好,如40℃以上不得户外作业,发放高温津贴等,有些则没有听说过,如高温来临前体检、中暑或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等。“大多数政策都落实了,还常给工人买饮料、西瓜,但有的落实起来有难度,我们这个行业流动性较大,工人经常换,企业不好安排统一体检。”
城区一家餐厅老板黄先生聘请了4名送盒饭的工人,“这样的天气,他们大中午送盒饭,确实很辛苦,每天都给他们准备了绿豆汤等降温品,而且工资也适当的增加了。”黄先生说,这4名工人都在餐厅干了2年多了,彼此间不仅是聘用关系,也是朋友关系,“他们对客户态度好,我的生意也好,这是双赢的。”
对12元/天的高温津贴标准,黄先生坦言并不了解,“不过,我们的标准没有低于这个数。”
声音
高温福利大家说
“不见得价值越高越好,真正花心思有温情的福利更受欢迎。”
——网友“墨晗”
“高温福利虽然一直都存在,但有多少人可以真正享受到呢?”
——网友“无忧草”
“想放高温假。” ——网友“snake”
“单位准备了绿豆汤和酸梅汤,虽然不值钱,但感觉很贴心。”
——网友“我是一棵小小草”
小贴士
室外防暑有妙招
室外工作时,如何防暑降温?记者搜罗了几条简单实用的降温妙招,供您参考。
1、自制冰袋。找一双棉袜,里面填充进没有煮过的大米,把袜子口封起来放在冰箱冻几个小时,一个简易“冰袋”完成。
2、挂湿窗帘。把窗帘浸湿或在窗口挂上湿浴巾,蒸发的水分会使吹进的风清凉宜人。
3、冷水冲手腕。每隔几小时就用凉水冲洗手腕,每次3-5秒钟。手腕处血管密集,凉水冲洗既能迅速带走体内的多余热量,还可以降低血液温度。
本版稿件由记者高伊洛 实习生肖林 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