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一枚增雨火箭弹从枝江姚家港发射,飞向宜昌城区。上周起,宜昌多地同时发射火箭增雨,借助有利气象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记者昨从宜昌环保部门获悉,经过人工增雨,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2日清晨,天蒙蒙亮,在枝江姚家港炮点增雨作业点,当地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工作人员就位后,随即开始调整火箭弹发射架角度,并取出增雨火箭弹装填就绪。得到空管中心发射指令后,工作人员立即点火,发射火箭弹。随后,秭归、宜都等地人工降雨点接连发射数枚增雨火箭弹。当日上午6时,宜昌气象局发布预告,宜昌各地均将从多云转为大雨。
宜昌大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上周以来,武汉、荆门都出现降雨,而宜昌一直未现明显降水,且城区连续出现逆温现象,地面风力偏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经监测,宜昌的PM浓度已达到98微克/立方米,如果再发展下去,很可能达到轻微污染。”
针对这一情况,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启动人工增雨作业,在秭归、枝江、宜都、当阳、长阳、夷陵区等地开展火箭增雨作业。从7月22日上午8时起,宜昌普降中到大雨,强降水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地区。
这也是2015年6月4日发布《宜昌市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工作方案》以来,首次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监测数据显示,7月23日空气质量指数较22日大幅下降,“PM10浓度降低到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等级也由“良”转为“优”。
条件
并非想下就下 也要看天看钱
环保人工增雨将常态化,是不是意味着一旦空气变差就能选择增雨方式?并非如此,环保部门昨介绍,还需要满足多个条件。
据环保部门介绍,今年6月,宜昌发布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工作方案,今后将通过常态化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但实施前需要具备多个条件,同时要各地气象部门密切配合。“首先是气象条件,人工增雨不是无中生有,必须具备一定的空中云水条,比如云的厚度和空气中的水含量等等。”
在气象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当空气质量下降时,只要气象和空域条件许可,经过宜昌市政府及主管部门批准后,就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一般在5分钟到30分钟后见效,最直观的效果就是降雨量明显增大。
人工降雨的成本不菲,据气象专家介绍,每次人工降雨根据降雨范围和气象条件不等,需要花费数十万甚至百万元。
原理
洗刷颗粒物 沉降到地面
人工增雨主要是通过将悬浮在20~30米高的颗粒物洗刷下来,改善空气质量。一些污染气体易于吸收或附着在颗粒表面。由于这些污染物都有易溶于水的特性,所以它们与空气中不可溶的悬浮细颗粒物,都会在降雨或降雪时,随雨雪滴沉降到地面,也就是湿沉降现象。
改进
遥控地面撒播 更加先进方便
除了空中增雨的方式外,宜昌的远程遥控地面撒播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记者昨从宜昌大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了解到,8月底这种更优化的增雨方式将投入使用。
“常规的发射降雨火箭、飞机播洒等方式较为复杂,还需要申请空管手续。8月后,宜昌将采取更先进的增雨方式。”大气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宜昌目前在长阳、秭归、夷陵区等多个县市区建设了20多个遥控地面撒播系统(如下图),只要满足增雨条件后,遥控这些地面增雨系统工作,通过碘化银烟雾撒播即可实现人工增雨。
据了解,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重点时段,这20多个遥控增雨系统将发挥重大作用。
效能
空气根本改善 还需综合治理
在5月份召开的宜昌市环境空气质量分析报告会上,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陈楠博士认为,采取人工降雨等强化防治措施,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一种手段,要想让空气质量得到根本改善,还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方案。
陈楠分析,宜昌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为建筑施工大幅增加、机动车数量较快增长和能源消费总量增加,加之外地污染物输入和不利的气候气象条件。她认为,除了采取污染物减排、人工降雨等强化防治措施外,还要同时加强科技支撑,确定污染物排放源清单、开展污染来源解析和大气污染预警预报工作,开展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工作。
本报记者何凡 实习生杨冬琪 通讯员宜环宣
相关链接
■《宜昌市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要求,宜昌气象部门加强与环保联动,在联合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分析,完善会商研判机制,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度,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的同时,抓住有利天气条件,通过实施人工增雨助力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地面人工增雨系统全称叫远程地面碘化银催化增雨系统,系统主要由燃烧炉和远程控制系统组成,采用遥控地面撒播系统,安装预置焰条,利用手机短信进行远程数据采集,程控的距离不受限制,通讯信号覆盖的区域均可使用。这套系统的“大脑”在几十公里以外的办公室,通过电脑系统,不仅可以24小时全天候监测燃烧炉的情况、碘化银棒剩余和使用情况,还可以通过电脑随时点燃碘化银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