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杜勇
近日,枝江的王先生(化名)致电本报新闻热线6233333,称自己2004年在银行贷款买房,已于2006年提前还清。但个人征信报告上却显示,截至今年5月,房贷居然还有26461元逾期,当前逾期期数达到32期,为此影响到他的贷款和信用卡办理。24日,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被逾期”致办贷款遭拒
据王先生介绍,2004年在枝江某银行办理15年期贷款买房,2006年他提前还清贷款并拿回房产证。2013年4月,当他去另外一家银行贷款时,却被告知“有不良记录”,不能贷款。
在中国人民银行去查询了信用记录后,王先生傻了眼:上面显示他不仅房贷没还完,还有多次逾期。
“我马上去找办理房贷的那家银行去理论,对方说会调查。”王先生说,后来该银行给他开具“无恶意欠款行为证明”,让他贷到了款,但整个过程非常麻烦。
知道自己有“不良记录”后,王先生多次找该银行进行协调,但一直没有结果。直到今年7月他去一家银行办理信用卡时,依旧被以有“不良记录”而被拒。
银行负责人称一定让市民满意
7月17日,王先生打印出个人征信报告,记者在报告上看到:截至今年5月22日,2004年8月发放的一笔住房贷款本金余额还有5万余元,“当前逾期期数为32期,当前逾期金额26461元”,最近一次还款时间是2012年12月21日。
“我如果不去贷款,不办信用卡,我就一直不知道自己有不良记录。”王先生说,后来看报纸了解到,如果信用出了问题很严重,“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甚至会影响到小孩上大学。”
“最近,那家银行一负责人叫我去处理,我没去”,王先生气愤地说,他应该主动上门道歉,对方叫我给他时间来处理,但这话已经听了两年了。
7月24日,记者联系到王先生办理房贷的银行的负责人。对方表示,自己来的时间不长,对前期的相关情况并不是很清楚。王先生来银行反映情况后,自己已向上级汇报此事。要解决王先生的问题,因为要涉及中国人民银行,所以整个流程比较长,而且比较复杂。
他表示,已经和王先生沟通,给银行一个月的时间来处理,一定会让王先生满意。
市民曾因银行“出事员工”接受警方询问
王先生说,2014年曾有当地民警突然找他询问情况。他从民警口中得知,该银行有员工“出了问题”,和他一样接受询问的市民还有七八个。
为此,王先生甚至拨打了该银行总部客服电话反映情况。后来,该银行一负责人回复,已经快解决了,“我当时相信了他们,但今年7月办信用卡遭拒,发现还没有解决!”
王先生怀疑自己有不良记录的逾期,可能和“出了问题”的银行员工有关联。27日,记者从相关方面采访了解到,“出了问题”的事,系该银行一名员工此前因投资房产、彩票失败,而欠下大量外债甚至还挪用了单位资金,涉案金额800余万元,最终案发被警方抓获,2014年6月该员工被以诈骗罪等罪名判处有期徒刑17年。
27日下午,记者致电所涉银行,求证王先生不良记录是否与该案有关,而相关人士表示,此事要问上级银行综合管理部。随后记者多次致电该银行上级银行综合管理部,但电话却无人接听。
湖北百思特律师事务所杨春华律师接受采访时认为,银行与客户之间形成借款合同关系,贷款已还清,合同已然终止。但是还原借款人征信记录是银行应尽的后合同义务,如果银行未尽到该义务,则应及时履行,若银行不履行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借款人能证明因此受到损失,得向银行主张。
相关链接:征信报告的影响
一直以来,人们以为个人征信只会对个人金融领域有影响,但是现在,个人征信逐渐影响到人们更多领域。
除了买房、买车贷款时,银行会根据征信报告来决定是否放款。求职、评奖、出国留学时,一些单位也会查个人信用报告。如果一个人有不良信用记录,招聘单位会依照其征信报告,作为对员工的品德和素质参考;有些地方在录取公务员、提拔干部时,会把个人信用作为参考。国外一些名校也会根据个人征信报告,决定录取研究生、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