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户口时被要求证明“我是我妈儿子”,水表改造要提交“你爸是你爸”证明
本报记者 邹前俊 实习生王蓉
核心提示
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在宜昌也有现实版。上周,家住城区东山大道的胡婆婆与儿子徐先生到古塔社区,希望开证明“徐先生是胡婆婆的儿子”。徐先生现住三三0,准备把户口迁到与父母一起,在派出所办理时被要求提供这份证明。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此类要证明“你妈是你妈”的奇葩问题?相关部门能否列出清单?7月27日、28日记者走访调查,市电子政务办表示,年内将在全市社区推行电子签章。
请证明你妈是你妈
今年73岁的胡婆婆与老伴居住。大儿子住城区三三0,小儿子在浙江。为方便照顾年迈父母,徐先生准备与父母一起居住,并把户口迁过来。然而,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帮我开个证明,证明我是我妈的儿子。”7月22日上午,徐先生在母亲胡婆婆陪同下,到伍家岗古塔社区要求开这样一份证明,称如果不开这个证明,派出所就不给迁户口。“这样的证明我们没法开啊!”徐先生的要求被社区拒绝了。网格员范玉晖说,当天陪同徐先生母子到派出所协调,最终社区出具了徐先生要迁入门牌号的证明,才把徐先生的户口成功迁入到父母的户口本上。
“迁个户口这么难,可把我累坏喽!”胡婆婆告诉记者,他们在社区和派出所之间先后跑了5趟,费了许多口舌才办下来。“本以为迁户口很简单,带了相关证件去派出所办理就可以了。”徐先生说,当天他与母亲提供了迁户口的申请、户口本、房产证的原件和复印件,还有身份证等资料,“哪知道还要跑到社区去开母子关系的证明啊!”
奇葩证明还真不少
在宜昌,遭遇过类似奇葩证明的市民还不少。
今年39岁的黄先生,一直与父亲居住在城区北门外正街,两年前父亲病逝,房子至今未过户。去年底,所在的居民楼水表改一户一表,黄先生提交了相关资料。今年6月份,黄先生接到水务公司通知,他的资料审核未通过,“户口本上写着父子关系,他们还要社区开‘我是我爸的儿子’这样的证明,让人想不通。”无奈之下,黄先生到尚书巷社区开了证明,社工只是按户口本写上父子姓名及身份证号,然后盖上公章,“这样交上去资料审核就通过了,真是大跌眼镜。”
下半年,城区陈先生的儿子就要上小学了。为方便就近入学,想把儿子随母的户口关系从西陵区转入点军区自己的名下,由于陈先生的户口挂靠在父母名下,去给儿子办迁户口手续时,被当地派出所要求出具“你爸是你爸”的证明。“到现在还没着落,迁个户口真难。”如今,陈先生还在四处想法。
27日下午5时许,秭归杨先生打进本报新闻热线6233333反映,前往杨林桥镇派出所开父子关系证明时,让他去做亲子鉴定。杨先生在秭归县城一家工厂上班,年迈多病的父母在农村老家,一家5口仅他一人有收入。最近,单位响应相关政策帮扶贫困职工家庭,在申请过程中,由于杨先生的户口在秭归县茅坪镇,父母的户口在杨林桥镇,被单位要求出具父子关系证明。
五花八门证明找社区
针对徐先生迁户口证明“我是我妈儿子”问题,古塔社区主任韩庆宁解释说:“这样的证明我们没法开,总不能让居民去做亲子鉴定吧!很多情况下,只能耐心解释。”
从事社区工作10余年的韩庆宁介绍,日常工作中,几乎每天都有居民到社区开证明、盖章,“高峰时一天要盖十几个章。”一些证明,社区没有“千里眼”,无法知悉:比如孩子被狗咬了,要求社区开人身伤害证明说是被狗咬的,好找商业保险公司报销;个体户在居民楼门面开业要求社区盖章同意,否则工商管理局就不发营业执照等等。“公章好盖,拿起来一两分钟就能完成,可是责任难当,出了事谁来担?”韩庆宁说。
对于居民找社区开证明的无奈,张家坡社区主任路小琴也感同身受。“一些单位把社区公章当成了包办百事的‘万能章’。”路小琴说,如果社区坚持不盖章,居民急着要解决的事情办不成,“有的居民还好,解释一下就能理解,可也有人会记在心里,影响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关系。”
死亡证明、遗失证明、过户证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几乎是所有社区的共同“心病”。
社区万能章期待减负
市人大代表、港务社区书记赵晓俊在社区摸爬滚打了33年。她认为,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社区承担越来越多的职能,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单位要求社区为居民个人信息提供诚信担保。也存在一些单位、部门转嫁工作和风险的情况。
赵晓俊介绍,社区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没有执法权,对居民一些个人行为和信息不可能详尽了解。根据社区职能,在原则上只需提供自身能够掌握的证明,例如为辖区内的居民出具居住、计划生育、低保待遇等方面证明。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居民打官司、贷款、户口、亲属关系、无违法犯罪、无房、收入情况、意外伤害、猫狗咬伤、票据丢失等所需的证明都找社区盖公章,一些职能部门的证明也要求社区盖章,这是“强人所难”。
“为社区公章减负,是事关行政效率的民生难题。”赵晓俊建议,一是全面梳理归纳社区盖章种类,以便剔除不合理的盖章项目。二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要求社区证明盖章行为,行政事业单位职责范围内的社会管理事务和证明核实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居委会。三是明确划分社区盖章证明项目,并向社会居民公示,行政事业单位确因工作需要要求新增居民证明类社区盖章项目,要向市级社区建设管理部门申请审核。四是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社区印章管理原则、适用范围、使用制度和监督管理。
年内将推行电子证明
今年7月13日,民政部、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严格社区印章管理使用。以市(地、州、盟)为单位制定社区印章使用范围清单。对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且社区有能力提供证明的,方可使用社区印章。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职责范围内的证明核实事项不得要求社区出具证明。
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科长徐伟宇表示,社区的权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了解居民的全部情况。社区公章成了“万能章”,是因为许多职能部门把社区看成一个“可以担当责任的基础单位”,是一种转嫁责任的表现,把一些需要调查、取证的工作抛向社区,加重了社区的负担。
徐伟宇说,“据我了解,目前市网格管理监管中心在着手摸底调查各行政事业单位,哪些事项需要由社区盖公章证明,到时候可能会列出清单,形成规范的证明格式。”
市网格管理监管中心主任周成刚介绍,居民去社区开的证明,很多证明信息在系统后台就有,为简化市民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并给社区减负,此前清理了一批无需社区出具的证明,并由市电子政务办主导研发社区电子证明和电子签章。市电子政务办总工程师胡宜春告诉记者,“目前电子证明正在研发中,已有7种研发成功,其中社保电子证明已开始使用。该项工程作为宜昌创新工作之一,有望年内在全市社区推行。”
宜昌何日能给社区公章减负,我们拭目以待。
他山之石
2014年2月,武汉出台“社区减负令”,取消21个需要社区居委会出具的证明。
2014年12月,杭州出台了《杭州市直部门盖章事宜准入社区(村)一览表》,明确规定市直部门盖章事项准入进社区(村)的项目包括社会实践活动证明、养老金领取资格认定等22项。
2014年上半年,南昌市在西湖区开始试点推进社区减负工作,一方面尽可能地取消区级职能部门摊派给社区的工作事项;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新增延伸到社区的工作一律实行“准入制”,经“区准入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才能下达至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