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椿只知道自己是1933年出生,姐姐孙家秀是1931年出生,老家在宜昌市北门外正街孙家朝门隔壁的鄢家巷。1942年,日军对宜昌实施惨无人道的无差别轰炸时,他跟随父母外逃,逃难途中,母亲将他姐姐孙家秀送给三斗坪一户刘姓人家做童养媳。
1949年,他和母亲孙姚氏、姑妈孙国英以及表弟刘世勋、表妹刘雪莉辗转逃到海南,此后多次踏上寻亲之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见到亲人。
炮火下逃亡
姐姐无奈被送做童养媳
在孙家椿的记忆里,从1938年开始,日军飞机对宜昌展开轰炸,他们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听到警报就往外跑,每天要躲几次飞机轰炸,一次孙家朝门的二姑妈没有及时跑掉,结果和三个孩子都被活活炸死。
1942年,眼看一家人的生活难以为继,孙家椿的父母商量后决定和其他族人一起逃难。
这是一段黑暗的往事,也是一段血泪历史,每当回忆起当年求生之路,孙家椿总是眼含泪花。
在这条逃难路上,孙家椿见得最多的画面,就是身边的人一个个地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孙家椿的父亲孙国栋、大伯孙国林和两个叔叔孙国梁、孙国权一家四口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相继命丧逃难路上。
孙家椿一家人逃到宜昌的三斗坪时,母亲看到一对儿女面黄肌瘦,一狠心就将11岁的女儿孙家秀送给了当地一户刘姓人家做童养媳。
母亲哭着说:“找户人家有饭吃,总比逃难不知死在哪条路上强。”
孙家椿回忆说:“当时自己年纪还小,对姐姐说的话做的事记得不多,一些物品在逃难时也相继丢失,只模糊记得姐姐当时不舍的眼神。”随后,孙家椿的母亲带着年仅9岁的孙家椿,和孙氏族人一同踏上了漫漫逃难之路。
跟随母亲逃难期间,孙家椿夜里多次想起姐姐,但年少懂事的他只能将这份思念藏在心底,不敢提起,生怕让母亲伤心。
一封家书寄回宜昌
获悉族人回乡重燃寻亲希望
逃难与思念交织在孙家椿的童年生涯中,直到逃难到姑父刘钟权的家乡海南屯昌,这才安心定居。
身为一个外乡人,孙家椿的母亲与姑妈孙国英不会做农活,不会说海南话,当时生活很艰难。但这两个女人一边学习海南话,一起学做农活,还学做小买卖,最后相互搀扶,这才艰难地活了下来。
孙家椿说,直到母亲去世后,1975年孙家椿这才按捺不住内心的思念,写了一封家书寄到宜昌市三斗坪派出所,希望派出所民警帮忙寻找姐姐孙家秀。但当时苦于通信手段落后,寻找未果,第一次寻亲就此夭折,孙家椿只能将思念重新埋在心底。
今年5月份,偶然的一次机会,孙家椿的表弟刘世勋在网上搜索“宜昌”、“孙家朝门”等字,发现了孙氏族人孙永强回宜昌寻找孙家朝门后写的一篇寻根文章。
随后,表弟刘世勋便将此告诉了孙家椿,得知这个消息后,孙家椿激动得几夜未眠,请表弟刘世勋赶快与孙永强联系,由此拉开了第二次海南孙家的寻亲之路。
三度寻亲均无果
希望有生之年能圆寻亲梦
5月8日,孙家椿和表弟表妹刘世勋、刘雪莉一起到武汉与孙家族人见面,孙家椿在饭桌上几次声音哽咽,他动情地说:“这么多年来,我们孙家的人一个也见不着,我就是一只孤雁啊!”
次日上午,孙家椿和表弟表妹一同到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派出所求助,经派出所民警帮助,在户籍资料上寻找到辖区内有12名叫孙家秀的女子,但均只有地址没有电话。
经过数天的寻找,孙家椿一行寻找姐姐未果,也没有收集到有价值的线索。
虽然孙家椿一行5月寻找无果无奈返程,但孙氏族人孙永芳等人却在保持联系的同时,依然寻找一切关于孙家秀的消息。
今年5月23日、6月6日,侄女孙永芳一行按着孙家椿提供的几个“孙家秀”寻找,数次踏上寻亲之路,几经波折往返宜昌市以及周边县市寻找,但均是同名同姓之人,并不是孙家椿的亲姐姐。
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孙家椿儿孙满堂,但找到亲姐姐成了他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如果父母还在世的话,他们也会支持我寻找姐姐的,如果有姐姐的消息我一定会去认亲,就算姐姐已经不在世了,我也希望能见见她的后人。我会带着她的灵位回宜昌,看看老家孙家朝门,看看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孙家椿说,无论姐姐是否还在人世,都希望能有她的音讯。
如果您认识孙家秀、或者刘家秀,年龄在84岁左右,在宜昌市出生或者能够提供相关有效线索,请拨打本报热线电话6459110 或者微博@三峡商报及关注微信“三峡商报”与我们联系,一同帮助老人找到失散多年的亲姐姐。
(见习记者 郭海清 江汉商报记者 赵凡 )
一别七十余载
盼有生之年圆寻亲梦
——记者对话孙家椿侄女孙永芳
昨日下午,记者辗转联系到了孙家椿老人的侄女孙永芳,她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并揭开了这尘封七十余年、却从未间断的寻亲之路。
记者:为什么老人想寻找姐姐?
孙永芳:我的叔叔父母早逝,很小就跟姐姐分开了,现在年纪大了,如果再不找到姐姐,老人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老人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寻找?
孙永芳:叔叔是因为战争才迫不得已跟姐姐分开的,他想在有生之年能与姐姐见上一面讲述这么多年发生的事情,让后人铭记民族的苦难,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记者:老人现在的家庭状况怎么样?
孙永芳:叔叔是海南省屯昌县商业局退休的,现在定居在海南省屯昌县,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目前都在海南工作,家庭生活不错, 如今老人儿孙满堂,但他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寻找姐姐。
记者:老人自己找过姐姐吗?
孙永芳:叔叔和表弟表妹到三斗坪找过,但是因为知道的信息太少了,并没有什么结果,他们回海南以后我继续寻找,但是也没有什么消息。我的叔叔至今还是一口浓浓的宜昌口音,让人不敢相信他9岁就离开了宜昌,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记者:当时的那户刘姓人知道名字吗?
孙永芳:知道他家的儿子名叫刘世民,当时在宜昌洋火厂(火柴厂)当工人。由于年代太久远了,加上当时战乱频发,其他的事情就记不清了。
(见习记者 郭海清 实习生 丁宇婷)
今日将实地踏访
全市范围寻“孙家秀”
本报讯(见习记者 郭海清 实习生 丁宇婷)当时,日军对宜昌实行惨无人道的轰炸,年仅9岁的孙家椿被迫与姐姐分开。由于年代久远,老人对当年离开宜昌时的事情记忆已经有些模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地方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原来的北门外正街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孙家朝门”的具体位置也鲜有人知道。
如今耄耋之年的孙家椿老人,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亲姐姐。而据孙永芳在派出所查到的信息,目前,宜昌符合“孙家秀”身份信息的人约12人,分别在城区、枝江、宜都、当阳、远安等地。
今日,本报记者将实地踏访“孙家秀”老人可能生活过的地方,帮助孙家椿圆了他的寻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