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兵
9月21日,由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4-2015)》发布会在京召开。蓝皮书首先判断,预计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低于7%。同时在蓝皮书上还看到这样的表述说,“有钱不花”是市场经济中最大的懒政和宏观经济不景气的首要根源。(9月21日澎湃新闻网)
“有钱不花”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有钱不花,二是百姓有钱不花。
近年来,各地加大了财政改革力度,比如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列入预算支出的钱花不出去确实成了问题。以前是钱直接拨付到部门,现在资金掌握在财政,问题也集中在财政。每年年初,财政都会对一些项目做预算安排,但在项目立项、用地、规划等环节的执行中,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不可能完全按照预算执行。譬如一个项目总投入需要1个亿,但第一年给的预算只花1000万元。在执行过程中,进度快的话可能要花2000万元,进度慢的话也许只要几百万元。因此,如果预算造多了,就有可能存在有钱花不出去的问题。而一些急需要资金的项目,一些在年中想开工的项目,因为没有列入预算,却没有钱花。
百姓“有钱不花”那就比较好理解了。近几年,我国有大量的储蓄存款余额,而且每年都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不断创历史新高。尽管“花明天的钱”已经成为一些青年的消费理念,但绝大多数老百姓还是把大把大把的钱放在银行里不花。储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费支出却没有同比增长,关键是“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几年,教育、医疗、住房等一系列改革,都要从老百姓兜里掏钱。难怪老百姓说:“改革不到位,挣钱也不花。”譬如:现在养一个小孩,供其上学要几十万元,如果加上为其购买住房等最起码要百万以上,几乎花光了父母的全部积蓄。许多家庭不得不节衣缩食,想把更多的钱存在银行里,还房款、攒学费,人们觉得存钱是保障未来生活的好方式。
中国人“有钱不花”并不是消费方式、消费心态存在问题,消费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的各项制度直接相关。要解决政府“有钱不花”的问题,就必须让预算编制细化,要有科学性。执行的时候要视财力情况进行再安排。在执行过程中,有些项目要调整,如果项目启动不了,不要等到年底处置,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算,有些必须收回。要解决百姓“有钱不花”的问题,就必须对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制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让老百姓住得上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让他们老有所养。只有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放心大胆地花钱。因此,经济不景气不能怪“有钱不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