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邹前俊 通讯员黎默
在城区北山坡社区工人新村,街坊们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一对银发夫妻。老伴牵着婆婆的手下楼,或上街买菜,或江边散步。
他们是王有发、赵凤祥夫妻。鲜为人知的是,二老同龄,均已95岁高龄。从18岁结婚,风风雨雨牵手走过77年。9月22日,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95岁高龄仍健在的夫妇在宜昌凤毛麟角,堪称“最长婚姻”。

王有发牵着老伴回家。记者邹前俊 摄
出身贫寒,18岁结婚,那时住的茅草屋
工人新村9号楼前院坝上,搭建有一个简易棚子,设有两张水泥桌子,周围摆着数张旧沙发。这里是居民们平日拉家常、打牌等休闲娱乐的场所。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婆婆坐在沙发上,手中握着拐杖,不时向路口张望……22日上午9时,记者见到赵凤祥婆婆时,她正在等老伴,“我想吃豆沙包,老头子就上街去买了。”
生于1920年8月20日的赵婆婆,比老伴王有发大一个月。婆婆告诉记者,娘家在夷陵区三斗坪镇石牌村,周边怪石嶙峋少有农田,主要粮食是家里种的玉米,母亲生育了14个孩子,吃饭的人多,家里特别困难。
老伴家在夷陵区乐天溪莲沱,有8个兄弟姊妹,家境也不好。“我们都是穷苦人家出生,是媒婆介绍认识结婚的。”赵婆婆说,18岁那年她就与老伴结婚了,住的是茅草屋。因为家里都很穷,不存在谁嫌弃谁。
聊了约10分钟,老伴拎着几个花卷回来,“没买到豆沙包,只有花卷你趁热吃吧!”
交谈中,记者发现,二老虽满头银发却耳聪目明,说话思维清晰。70多年前的事,记得非常清楚。
聚少离多,吵过吼过,但从不往心里去
王有发说,1938年春节后结婚,过了一个月左右,他就到宜昌城区当学徒,“学徒工管得很严的,难得回一次家。”
在现今的福绥路上,那时有一家味福西餐馆,后来日本人轰炸宜昌,最危险的一次炮弹就落在餐馆附近,房子倒了半边。
1940年宜昌沦陷,王有发逃难回到莲沱老家,又遇到抓壮丁,“五花大绑把我捆起,差点就送到乡公所去了!”
逃回家的第二天晚上,刚睡下没多久听到屋外有脚步声。因赵凤祥早前听到风声,赶紧叫他起床从后面逃出去,结果还是在长江边被抓住了。第二天,父亲给保长说情,才把王有发放了。之后,他不得已逃到重庆。
从此,夫妻俩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1941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是个女儿,王有发没能在妻子身边。“一岁多就没了,我都没见着。”王有发说,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得感冒都会死人。二老共生育8个子女,解放前3个子女都不幸夭折了。
1949年,宜昌解放后王有发才回家,在宜昌泊运队当水手,后来合并到宜昌港务局,他又开始学木匠,专门从事木船维修和造船。由于工作太忙,还经常出差根本无法照顾家,几个子女都是赵凤祥一手带大的,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人。回想那些往事,王有发眼眶湿润地说:“老伴儿,为这个家你真的吃太多苦啦!”
按照赵婆婆的说法,丈夫一年到头难得落屋,有时回家也会为生活上的琐事争吵,“说过吼过就算了,不会往心里去,谁也不会埋汰谁。”
提及如今一些年轻夫妻分分合合的事,二老认为,不管有什么困难都要共同承担,相互理解,“既然有缘走到一起了,就不要说分开的事,没有过不去的坎。”
做饭洗衣,各有分工,少年夫妻老来伴
11时许,王有发看了看手表,说:“时间不早了,要回家做饭啦!”
他们家住四楼。记者看到,王有发牵起老伴的手,步履蹒跚地上楼。王老告诉记者,11年前他和老伴在楼下乘凉时,楼上掉下一块玻璃正好砸在老伴的右脚掌上。从那次受伤,赵婆婆的脚就落下步态不稳的毛病。
“老头子心还是蛮细,去哪里都牵着我,他说怕我摔跤扶不起来。”赵婆婆边迈着步子上楼边说。这些年,不管是上下楼,还是出去买菜,或去江边散步,老伴都会牵着她一起走。
两室一厅的房子,40多平方米,装修并不考究,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回到家中,二老歇了会,王有发开始弄午饭。“我们吃不了多少,每天吃得蛮简单的。”王老系上围裙走进厨房,开始淘米、择菜。
二老在家里分工很明确,生活也很有规律。王老负责买菜做饭、拖地等,赵婆婆收拾家务和洗衣服。每天早上5点多钟起床,8点左右吃完早餐下楼,在院子里与邻居拉拉家常,或打打麻将,天气晴好就去江边散散步,11点回家弄午饭。下午1点半左右下楼,5点回家,晚上收拾家务后看会电视,9点准时睡觉。
“我老头脑筋好使,经常在楼下跟邻居打血流呢!”赵婆婆说,王老平时爱看报纸和打麻将,一元钱的“血流”、倒倒和他都玩。“在这住了40多年,很多邻居都很照顾我们,打麻将也是闹着好玩,大家乐一乐嘛!”王老说。
“每个礼拜六,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让二老开心的是,膝下3子2女学习工作都没让他们操过心,如今还非常孝顺,每到周末都回来陪他们,所以始终能保持愉快的心情。老人觉得,如今身体都还不错,生活能自理,也不愿跟儿女一起住,“我们两个人过日子,还自在些。”
老两口身体状况不错,平时感冒都很少。除了作息规律外,饮食方面也很随意,“我觉得长寿还是要有好的心态。”
市民政局老龄办负责人介绍,目前宜昌市90岁的老人不少,但夫妻健在的却找不出几对,而95岁以上的夫妻可能仅此一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