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市委办、市政府办日前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医保和新农合,确保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保持在70%以上。
怎么管理?
定期排查
逐人建档动态监测
按照要求,我市将建立严格的排查机制,定期排查上报。对排查出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逐人建立档案,动态监测。
对有肇事肇祸行为或危险的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公安机关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查找不到监护人的流浪乞讨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城区由宜昌市救助站送诊,县市(含夷陵区)由当地民政部门送诊。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由公安机关送至政府指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执行强制医疗。
如何救治?
纳入医保
住院支付比例70%以上
《意见》规定,我市要加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力度,落实对贫困家庭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救治政策。
据悉,人社部门要将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职工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研究制定惠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支付政策,确保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保持在70%以上,且不得设置限额。
卫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农村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确保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保持在70%以上,且不得设置限额。
同时,要将严重精神障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保障范围。民政部门对符合条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治疗的,一年可给予两次医疗救助。对常年门诊用药有困难的,应纳入定额门诊救助范围。对因医疗费用数额巨大,造成家庭困难的,可以按规定给予临时救助。对流浪乞讨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和疑似患者,由市救助站按规定从相应经费中解决治疗费用。
资金哪来?
县市财政根据需要安排
市、县两级财政根据需要安排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资金,主要用于保障“三无”流浪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救治,和解决无支付能力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期间医保报销、民政救助以外的自付费用。
因病情需要且符合条件确需长期住院(一年以上)治疗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送治部门或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医保、居保、新农合管理部门同医疗机构协商可实行单病种定额管理,民政部门给予每年两次医疗救助。对已纳入低保范围的,低保金主要用于解决其住院期间的基本生活。
本报记者高伊洛 通讯员蔡冬梅 彭洪兴
延伸阅读
宜昌约有1.51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本报讯(记者高伊洛 通讯员童莉)市民政局最新统计结果披露,截至目前,全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为1.51万人。来自警方的消息显示,每年我市因精神病人滋事接到的报警并不鲜见。
今年8月中旬,西陵警方接到报警:一名男子手持木棍、剪刀等物,在学院街闲逛,路人避而远之。学院街派出所出警发现,该男子有着多年精神病史,其父母年事已高,常遭其的殴打,对他无计可施。随后,警方和该男子家人一起,将其送至宜昌市优抚医院治疗。
一个病患可使全家陷入不幸。陈先生(化名)家住东门,妻子患有精神病,发起病来常在家里乱摔东西,胡言乱语。“没办法,我们把儿子送到了亲戚家,就怕她发起病来伤害儿子。”陈先生说,这些年为给妻子治病,已花了十万多元,原本殷实的家庭已越来越拮据,“如果报销比例能够更高一些,自然是好事。”
据了解,市民政局每年开展的“民政爱民直通车”惠民工程中,都有一项是救治特困家庭重度精神病患者。我市每年至少要集中收治800名困难家庭中的重度精神病患者,并免费提供一年的门诊用药。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认为,精神残疾是一种特殊的残疾,因为意识或行为的不自控,他们的生活状态很糟糕,也往往遭到歧视和不公正对待。精神疾病治愈率低,又容易复发,让家人遭受极大的心理创伤,不堪重负,“此项救助政策的实施,希望能让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受益,也让社会更加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