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热线
  新闻
专题
资讯
要闻
  房产
二手
楼盘
装修
  旅游
线路
景区
游记
  健康
两性
时尚
数码
 交易市场
 三峡特产
三峡论坛
便民电话
半山云庭
   新闻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资讯  |  专题报道

山里老木匠坚持纯手工

来源:[ 三峡新闻网—三峡晚报]   2015-10-14 10:34:51 作者:   选择字号:大

三峡晚报讯 本报记者陈义超 文/图

核心提示

木匠行业历史悠久,至今仍随处可见,但纯粹手工制作的手艺现在很少了。

在五峰有名叫赵明福的木匠,今年68岁的他,15岁开始学习木工,一做就是50多年,其制品不仅多次获奖,还远销至武汉、大连、上海甚至美国。

赵明福说,始终坚持纯手工,不光是为了这门传统手艺不失传,更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木匠行当背后的文化。

他的手艺

工具不下40种 做个蒸笼要5天

10月12日,记者来到五峰渔洋关镇,刚进赵明福的家,就闻到了一股木料的香味。

赵明福从后院拾掇出工具,一件件摆在长板凳上。不同规格的凿子、刨子、锯子、打线尺……各类工具不下40种。“这些都是纯手工制作木制品需要的工具。”赵明福说,从原材料择选开始,就全靠手工来打磨。锯子用来将圆滚滚的木材割裂成条块,斧头要用尽量少的“砍数”将木材砍成初形,刨子用来抛光精修。

在赵明福家后院,有个用土砖垒砌的锅灶,这也是木匠的工具。赵明福说,对椅子、格子上的曲线材料,需人工将其扭弯,然后放在锅中蒸煮成型。

现在很多工艺都可以用机械完成了,为什么还要坚持手工制作呢?赵明福摆了摆手告诉记者,机械能够取代切割部分,但凿眼、制型乃至椅子的弯曲度调整,这些细节如果用机械处理,品质会打折扣。

由于坚持纯手工制作,赵明福的“产量”不高,如今,一天只能做两三把木椅,做一个蒸笼格子,需要5天的时间。

他的痴迷

15岁迷上木头 步行百里拜师

5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15岁的赵明福在家闲得慌,步行百里前往松滋亲戚家串门。当时交通不便,还是少年的他穿着草鞋一大早出发,沿着山间小路走了一百多里,到亲戚家时已是深夜。

到松滋后的第二天,赵明福偶遇来亲戚家忙活的一名木匠,看到木匠拿出各种各样的工具,他立刻来了兴趣。木匠见他不愿离开,招呼他到木材前试了几斧子,随后大方的让他拜了师。

拜师后,赵明福就迷上了各类木制品,在松滋一待就是100多天,家人一度以为他发生了意外。

赵明福回忆,当年拜师时写下师徒协议,跟着师傅学艺三年。那三年,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床、晚上10点后才能睡觉。抡斧子、拉锯子、凿眼子……每一个基本功都要练好几个月。“胳膊粗的木材,一斧子下去须有形,一根不合格不能吃饭。”回忆起学艺的日子,赵明福对细节记得很清楚。在那个没有网络、电视,连报纸都少见的年代,木头成为他和师兄弟打发闲暇时光的最大乐趣。

3年的时间没有浪费。1965年,18岁的赵明福出师回到五峰,纯手工制作椅子、桌子、格子等木制品的手艺,不仅填饱了肚子,还能改善家里的生活。

他的坚持

手艺成为文化 产品销至美国

“那时候,做把椅子能挣五六角钱,最好时一天有2元钱的收入。”赵明福说,刚出师的那个年代,有门手艺是让人羡慕的事,那些年他主要制作椅子和蒸笼格子。

这么多年来,赵明福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他的木制品不仅被乡亲们接受,还让不少外地人慕名而来。上世纪八十年代,荆州、湖南等地的居民曾骑着驴子上门请他到当地做木工,那时他的木制品就常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如今,他的木制品远销到了武汉、大连、上海等地,工艺品小型耕犁更是卖到了美国。

去年,五峰县图书馆工作人员尹杰主动找到赵明福,用图片的形式,对他的制木过程和工具进行了记录。

尹杰告诉记者,木匠虽然是传统行业,但随着机械化的普及,纯手工木工活近乎失传,如赵明福所用的盖锯当下就很难找到了。目前木匠从业者不少,但纯手工制作的木工,因需要极强的基本功和日积月累的经验,如今已很少见。

他的传承

木匠行当传统 已经渐行渐远

“抽烟叫‘叼秋’、喝茶叫‘叼羊毛筒’、制作蒸笼格子叫‘做启字’……”赵明福说,做了50多年木匠,他觉得,这个行当并不是简单的与木料为伍。

赵明福介绍,木匠的技艺需要一代代传承,以前木匠大多行走江湖,也有行业内的“行话”,随着时代的更迭,这些传统近乎消失。

2000年后,赵明福开始收徒,大多数徒弟因为吃不了苦已改行。现在赵明福制作的一把椅子,能卖到160元左右,可产量一直上不去。赵明福的儿子也向父亲学过艺,并提出用机械替代手工,但赵明富坚持只用机械顶替切割的流程。

坚持传统的同时,赵明福也尝试着制作出不少工艺品,如小型耕犁、木锹等。今年上半年,父子俩将一块树根雕刻成长达2.8米的双龙茶几,引起了不少游客的兴趣。“手工做的椅子,很少听说有坏掉的。按照土家人的风俗,一个家庭得配上几十把手工靠椅,用于应付红白喜事。遇到家中嫁女,则需要八层的蒸笼格子两套作为陪嫁。这些手工制作的物件,可以传承几代人。”说起木匠背后的习俗,赵明福感慨万千。他说,这些木匠行当的传统不能失传,在手艺活的背后,有着浓厚的行业区域文化,这些都需要后人来继承。




  相关链接



Copyright © 2002-2012 www.sanxia.net All Rights Reserved.三峡宜昌热线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11189号-2
免责声明:三峡宜昌热线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
热线客服E-mail: webmaster*sanxia.net   三论客服E-mail: bbs*sanxia.net (发邮件*号请改成@)
关于我们 - 隐私权保护 - 信息合作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