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晚报讯(记者汪蕾 通讯员胡璇)在西陵区学院街小学,除了普通教室外,还有五间像游戏室的教室,数抱秋千、积木、拼图等大小玩具一应俱全。这五间教室,是该校三名自闭症学生课后的“快乐天地”。昨日,记者从宜昌市教育局获悉,今年全市还将在9所中小学各建一个这样的教室。

自闭症小孩在感统训练区进行康复训练。 本报记者李传平 摄
每天下午3点半,二年级的小亮一放学,就会来到资源教室的感统训练区,玩图形积木。“把相同的积木放进木格里。”担任志愿者的妈妈潘女士温柔地提醒儿子,精细动作明显偏弱的小亮,用有些抖动的手指捏着积木,不停调整方向,最终放进了木格。
潘女士告诉记者,儿子1岁半时因为运动和语言发展迟缓,被诊断是轻微自闭,随着小亮的渐渐长大,潘女士越来越担忧儿子的教育问题。今年秋季开学前,潘女士得知学院街小学建了资源教室,将儿子转至这里,每天下午陪着儿子进行康复训练。
该校负责资源教室的教师蔡晓琳告诉记者,资源教室共5间,总面积为120平方米,包括肢体康复区、感统训练区、益智区等多个功能区。在肢体康复区,有秋千、平衡助步车等运动器械,为了保护残疾学生在运动时不受伤,四面墙壁都做了半墙高的软包。在益智区,有很多字卡和数字几何教具。另一位自闭症男孩的妈妈告诉记者,“他喜欢到这里来,情绪波动的时候,来这里做些训练、玩游戏,会让他慢慢平静下来。”
宜昌市教育局基教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全省首家残疾学生资源教室,是为了更好的帮助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进行试点,让轻度残疾的学生进入普通小学就读,是最适合他们的“融合教育”,计划年底前共建成10个资源教室,包括宜昌市三中、学院街小学等校,今后将实现县市每个乡镇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各一间资源教室。同时,还将开展专职教师培训、组成专家组,建立资源教室设备器材的局管制度,校际之间可循环、交替使用,使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