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晚报讯 本报记者 秦发/文 通讯员丁朴/图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经正式颁布。这份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外三门(注:指全国卷),外语一年两考,再让学生选考三门,按五级制评价。
9月24日,作为高考改革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先行者,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何海通参加了教育部一省一市高考改革实验区(浙江省、上海市)调研会并作发言,10月30日,何海通校长在宜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两个套餐”变成“自助餐”
问:作为高考改革的先行者和试点学校,您感觉高考改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答:国家教育部已经规定,高考改革最迟2017年必须全国范围内进入。目前在浙江和上海进行试点,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后年就将以全新的模样出现在高考舞台上。
结合我们学校来说,这次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以往的“大文大理”两个套餐,取而代之的将是以语、数、英为基础,结合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7个单科的选取。也就是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自由选取和搭配适合自己的学科。
以后将同时出现35个状元
问:“选择性教育”是否意味着以后不再有单纯的文理科状元呢?
答:作为高考改革试点学校,目前我们采取的是语、数、英等必考科目外,其它7个单科由学生自行选取,采取的是“7选3”的模式,这样一来确实打破了以往单纯的文理状元的模式,如果硬要评选出状元,那将有35个状元同时产生。
英语仍然是高考的重要科目
问:如何理解民间流传的“英语不参加高考”这样一种说法?
答:这是部分人不了解高考新政的一种“误读”。英语并不是退出高考,而是6月7、8日集中高考期间将没有英语考试,但是学生的会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学生可以多次报考会考,最终以最好成绩为准)。
“老黄牛”式的老师不再受欢迎
问:新的选考制是否对老师的教学理念产生改变?
答:根据我们高考改革试验区学校的情况来看,如今学生选择的余地大了,那些阳光、帅气、激情、有感染力的老师受到了学生的热捧,以往靠时间或仅凭勤奋来取胜的老师反而“没了市场”。这是对老师教学理念最大的改变。
“选科走读”已在部分初中试水
问:新高考改革对初中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针对新的高考特点,今年7月我们浙江在部分初中学校增加了“选科走读”,也就是说对各类学科,初中生也有了选择权。那些讲课单一、没有趣味的授课,甚至出现学生“秒杀”老师的现象。
培训机构不有效转型将会“死得很惨”
问:2017年新高考改革实施后,对社会上名目繁多的培训机构是否带来变化?
答:变化是必然的,培训机构如果不有效转型将会“死得很惨”。很多培训机构主要是针对学生“补短板”,而新的高考出台后学生选取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也就不存在短板一说了。以“补课”为出发点的培训机构将越来越少,以后培训机构可能会向学生个性张扬、优中更优下工夫。何海通校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