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隆中路菜市场周边商业繁华,居民小区众多,是一个集市场、居民、商铺于一体的杂居型区域。2012年,市场改造升级后,解决了消防安全、油烟扰民和环境卫生等一系列问题,一度获得了周边居民的广泛赞誉。2014年度,市场还被评为“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农贸市场”。10月28日,记者走进隆中路菜市场,实地探访市场内的食品安全,却是喜忧参半。
喜:农残检测不走过场
“芹菜,10斤,产地物流园,合格,准予销售,检测员望杰。”10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隆中路菜市场,市场的农残检测员望杰正在把当天的检测结果进行公示,“结果显示在市场的LED显示屏上,包括蔬菜品种、抽样数量、产地、检测结果、是否准予销售等。”
2012年,改造升级之后,我市在每个市场设置了通过培训并持证上岗的“农残检测员”,对市场内农产品质量进行不定期抽查。望杰就是隆中路菜市场的农残检测员。
记者在市场内的农残检测室看到了专用的农残速测仪和这个月的农残检测结果记录。望杰告诉记者,每天早上,他都要花费半个多小时,从市场抽取10个样品进行检测,品种涉及当季蔬菜。“着重关注批发大户的蔬菜质量,经常抽检散户,从而保证整个市场的安全流通。”望杰说。
市场内监管日渐完善,可以让市民吃上放心菜,市场外的零散摊贩却成了望杰头疼的地方。“除了流动性大不好监测,更主要的是很多人对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不清楚。”望杰说,他只能尽量提醒前来买菜的市民,到正规摊贩选购蔬菜,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忧:熟食“三防”形同虚设
熟食是直接入口食品,按照规定,熟食经营户都必须建有“三防”(防鼠、防蝇、防尘)设施,保障食品的卫生条件。记者在隆中路菜市场走访发现,市场内熟食经营户的“三防”大多形同虚设。
市场入口处的谈谈卤菜馆、小喻卤菜馆、北京烤鸭等店面,摆满了卤牛肉、卤牛肚、油炸鱼、烤鸭等各式熟食,本该拉开的“三防”网都被收起来了,顾客或拿着夹子,或用手套着保鲜袋,在柜台里面随意挑选。
一旁的正宗荆沙老字号李氏和唐记十年老字号,鱼糕、鱼丸和糯米丸子等各类熟食直接摆放在柜台上面,未加任何防护措施。
市场的管理员黄亚平告诉记者:“按照规定,市场内的所有熟食经营户都配备了‘三防’,我们也要求他们,在没有客人时将‘三防’网拉上,等客人选好后再打开,可情况并不好。”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熟食经营户告诉记者:“不是不愿意配合,而是网子拉来拉去很麻烦。”除了嫌麻烦,顾客的要求也是部分经营户不愿意拉上“三防”网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顾客就直接要求把网子拉开,方便他们挑选。”
难:腌菜缺乏管理标准
腌菜头、腌大蒜、酸萝卜等腌制食品,酸爽可口,是不少人喜爱的下饭小菜。记者在隆中路菜市场发现,市场内的酱腌菜现状也不容乐观。
市场里一家叫小伍自做咸菜的柜面上,放着几个透明的腌菜坛,里面有酸萝卜、酸豆角等多个品种的腌菜和酱菜。一位市民要买酸萝卜。老板娘打开盛放酸萝卜的坛子,用筷子夹出几块萝卜后再次将盖子盖上。
“放心,我这都是新鲜的,卫生你也放心,我们都是老门面了。”面对记者的疑问,一位腌菜经营户告诉记者,虽然没有包装,但是每家经营户都有自己的配方,质量和卫生可以放心。
“酱腌菜的种类繁多,用的原料也不同,目前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生产标准,而且我们也没有工具可以检测。”黄亚平告诉记者。对有包装的、正规厂家生产的酱腌菜,市场会联合工商、食药等部门定期对其进行检查,但对散装的酱腌菜,则不好检测也不好管理,“只能督促他们做好铺面的卫生,至于加工过程的卫生,就不得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