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高然 通讯员 刘娟)捕捞底层食卵鱼进行解剖取卵是找到中华鲟卵的手段之一,昨日上午,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在渔政码头实施了这一措施。
当天,工作人员把从江中捕获的鱼进行称重,测量长度,然后进行解剖处理。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卢林告诉记者,“在寻找中华鲟产卵地的工作中,考虑到黄颡鱼、长吻鮠、鲤鱼等一些底层鱼类会以中华鲟卵为食。在10到12月捕捞底层食卵鱼进行解剖取卵也是重要手段之一,这种做法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也是最早的寻找中华鲟产卵地点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因为中华鲟的鱼卵外有一层保护膜,只要这些底层鱼捕捞解剖时间不超过1小时,把从鱼肚子里取出来的完好的、没有被鱼消化的卵经过细心的培育,长成中华鲟幼苗也并非不可能。
“其实1982年的时候,就有成功的先例。中华鲟保护专家余志堂和他的团队就在一次解剖中发现一条鱼肚子里有几颗被吞下的中华鲟鱼卵,其中有几颗可能由于被吞的时间并不长,表面还比较完好,经过细心培育,有的卵被成功培育成了鱼苗。”卢林说。
除了解剖食卵鱼监测中华鲟产卵地外,还有声呐探测、水下视频等方法。从2009年长江全面禁捕以来,已经累计放流10到60公斤的人工培育中华鲟幼苗3000余尾。但是根据监测,从放流地到长江口,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鲟的存活率只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