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本 后现代大城扑面来


展新颜、现新貌,峡江两岸,魅力新城悄然崛起;路笔直、林满园,城市之窗,雏形初现春意盎然……身肩使命,亮丽新区“三年之言”如约而至;华盖云集,大美新区“五年之诺”近在咫尺。
“矗立在城市东大门的市博物馆不再‘高冷’”、“昔日荒地如今成宝地”、“生态走廊绿意正浓,将开门纳客”……三年来,宜昌人民看到了如雨后春笋般的城市主体蝶变,也感受到了大美新区扑面而来的重生。
“一天一个样”,对于如火如荼的新区建设,这是不少“老宜昌”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简洁而又自豪。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一座新城,正以主人翁的姿态拔地而起。
2013年,宜昌新区建设浓情启幕,今年是“三年出形象”的展示之年,亦是实现“五年成规模”建设目标的强基之年。
在东站,这片城市“东拓”的主战场已初具雏形,8条主次干道大部分完成沥青路面施工,9月全面竣工;崭新的规划馆、博物馆赫然耸立;柏临河湿地、求雨台公园满园春色……在城东,绿谷成群,公园道路、山顶建筑基本完工,集居住、商贸、行政办公、旅游休闲等多种城市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型花园式新区迎面来袭……
在新区规划中,“城乡一体,产城共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字眼时常出现,走绿色生态建设之路,是新区崛起的翅膀。
漫步江南,两旁花枝招展,一眼望不到头的柏油马路干净清爽,宜昌新区的建设以“后现代”思维为引线,“路网、公建、安置、生态”同步进行,既保证了城市建设的活力,又圆了市民“园中城”之梦。
宜居之城,绽放之地。多年后,你漫步门前门后,或左或右,幸福会悄然而至……春潮正高涌,建设正酣畅,未来,我们静待梦里花开。
1 荒地展新颜 城市现雏形
从东站出发驱车十分钟便来到了宜昌市规划馆,依稀记得一年前还杂草丛生的空地已经变了样,路网雏形已让城市骨架初现,几幢楼房已在不经意间“破土而出”,远远望去与不远处的高层安置楼房相比,规划馆不高却格外吸引眼球。
另一边,求索广场的机器轰鸣声也是不绝于耳,工人们挥汗如雨铺植草皮。在施工现场,黑黑瘦瘦的“90后”技术员余三权正在捡拾工地上的垃圾,“求索广场位于博物馆和规划馆之间,目前进行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机施工的位置将来是一个音乐喷泉。”据了解,求索广场的合同工期是18个月,现已施工一个多月。“求索广场,值得期待,建成后会很漂亮。”也许是长时间坚守在工地上,余三权的脸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此时,他的笑容让这些痕迹更加明显。
余三权是武汉人,爱人是宜昌小溪塔人,两人一直居住在武汉。因为宜昌新区建设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小两口干脆把家搬到了这里。在建设新区之前,余三权也是经常来宜昌,对于宜昌的变化,他深有体会。同样,在伍家岗片区的柏临河湿地公园,一派热火朝天,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施工工作,移植树木、铺垫石道、修建设施……柏临河湿地公园项目部经理吴宏伟告诉记者:“公园四大片区将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全面竣工。柏临河湿地公园是‘宜昌新区’新型高尚居住区的示范项目,更是打造‘宜居宜昌’的核心生态工程。”
2 建设正酣畅 挥汗不言苦
10月中旬,记者在宜昌东站斜对面的同强路见到了城投公司项目管理三部技术负责人郑俊,身着白色衬衫,戴着一副眼镜的他,看起来斯斯文文,但皮肤黝黑,细问才知道,原来工地已经成了他第二个“家”。
今年33岁的郑俊,从大学毕业至今,就一直在和工地打交道,以前在外地,2013年进入城投公司后,他回到宜昌负责伍家岗片区的工程技术工作。虽然不是整天待在工地上干活,但他的工作一点也不比工地上的工人轻松。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郑俊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我手头上有四五个工程项目,都需要我来进行勘察、监督等方面的工作,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使工地不能如期开工,所以绝对不能出差错。而我的责任就是保证项目可以顺利完工”,郑俊说。
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勘察、发现问题、提供技术方案等似乎就是郑俊工作的全部。在旁人眼里,这份工作或许很枯燥乏味,经常写方案写到半夜,寒冬腊月还苦守在工地上,但对工程技术颇有兴趣的郑俊对目前的工作和生活感到很满意。“常年在工地上跑,对工地也有了特殊的感情,每个项目在我手上都是一个未出生的婴儿,在我们的努力下慢慢成长。看着一块工地从一片荒芜变成一栋大楼,我觉得是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郑俊在说这些话时,脸上满是自豪。
3 江南好风光 豪气踏江来
正是江南好风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宜昌奥体中心正如火如荼进行。据项目施工方城投公司奥体中心现场代表陈子西介绍,体育馆主体结构已经完工,砌体施工完成,钢结构吊装完毕,这个集合了篮球、排球、体操三大项目,可供8000人同时观看比赛的综合场馆,离建成投入使用又近了一步。除此之外,体育场基础施工完成30%;游泳馆场平完成,桩基施工完成35%;网羽中心场平完成60%;展示中心主体结构也已经完成。
这一切,在桥边镇住了30余年的村民张喜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今年50岁的他几乎每天都要去转一转,从当初的一片荒草地,到如今的初具规模,看着一天天“膨大”的宜昌奥体中心,渐渐合龙的宏伟至喜大桥,老人不禁感叹万千。
据大桥施工单位项目总工程师陈国祥介绍,至喜长江大桥大江桥有效施工15个月,仅猫道与锚碇同步施工,就节约工期3个月、成本上千万元。从开工到此次钢梁桥面合龙,工程量完成五分之四。陈国祥说,主桥合龙后,将转入桥面系及辅助设施施工。预计10月份铺装沥青,年底具备通车条件。届时,桥面、主缆都将披上“中国红”,门字形主塔呈现悬崖峭壁景象,彰显三峡特色。
4 棚改“加速度” 托起安居梦
32岁的刘雨是棚改项目的受益者之一,再过一段时间她将和老公、儿子一起搬进东辰心语安置房,对于她来说,这里的环境比之前要好过上百倍,她也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畅想自己的新生活。
相比之下,老张更为幸福了。入住平湖馨苑三年,老张已经习惯这种敞亮舒适的高楼生活,那些年,“污水横流,地面塌陷”的日子一去不再复返。
今年5月,在全省棚户区改造的创新浪潮下,宜昌新区打破界限,让市民自助选择“安家”区域。目前宜昌新区已累计建设63个村居民安置房项目,其中怡馨小区、北辰明珠、九安城,石板山水缘、五龙阳光、共升东苑小区等项目已竣工或部分竣工,竣工交付房屋面积220万平方米2.1万套,完成投资133亿元。
从村落散居到住宅社区,从低矮院落到高楼林立,从一砖一瓦到精品工程,从独门独户到楼上楼下,入住安居房的村民经历了前几代人都不曾想象的变化,而这只是宜昌棚户区改造的一个缩影,刘雨和老张也是众多受益者其中之一。
随着棚改的如火如荼,大城安居梦,正冉冉升起。
记者王隆仪 通讯员辛区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