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承相:根根面条成就人生梦想
在很多宜昌人看来,每天早上能够酣畅淋漓地吃上一碗美味小面,或许是一天好心情的开始。在宜昌,就有这样一位学历不高的创业者,凭借努力打拼,从学做面条开始,到自己开店生产面条,直至现在创办了集面条、面皮等特色面制品生产、开发、销售于一体的公司。11月26日,517面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承相讲述了他的创业故事。
人物名片
胡承相,41岁,重庆云阳人。现为517面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创富启示录
自主创业就从自己擅长的行业入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行业是良心行业,必须要保证质量。
良好的口碑是最大的营销。
市场选择多,竞争激烈,面条商也要有品牌意识。
为生计到宜打工
苦学做面条技艺
已是不惑之年的胡承相本是重庆云阳人,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富裕,1994年,为生计所迫,他来到宜昌开始了打工生涯。
因为学历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起先胡承相只能做些体力活,譬如拉板板车、卖蜂窝煤等,但这样的苦力活一年做下来也赚不到几个钱。胡承相心想自己还年轻,也能吃苦,虽说没文化、没本钱,但老话说得好,“技多不压身”,要想在这座城市立足生活下去,还是要有一技之长。
于是胡承相来到果园一路一面坊学做面条。学徒的生活自然很辛苦。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行业,一切必须从头学起。水和面粉的比例是多少,拌和的时间要多久等等,不仅技术上的诀窍要扎实掌握,来不得一点虚假,而且体力上的透支也是存在的。为保证新鲜的面条一早就能够按时送到面馆,熬夜起早是常态,好在他是个很能吃苦的人。
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胡承相终于掌握了湿面条的生产技艺。
不甘心永远只是打工
白手起家盘下小面坊
胡承相不想只做个永远的打工者。他想:既然宜昌面条市场需求不错,我又知道了怎么生产出湿面条,我何不自己也开一家面坊呢?1998年,胡承相在白龙井盘下了一家面坊。
“当时我也是咬着牙去做的。借了几万块钱,面坊面积只有二三十平方米。”回想起当初,胡承相说。
胡承相就这样走上了创业之路。“民以食为天。这个行业是良心行业。”虽然他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明白一点:要想保留住以往这个面坊的固定客户,就必须一如既往地把面条质量和送达时间把握好。
胡承相买面粉选择的是质量有保证的品牌商家,制作的程序和工艺也丝毫不敢马虎。“头天晚上11点钟就要起床,要做准备工作,比如要配面粉、和面、检查机械设备的运转是否正常等等。第二天早上五、六点钟就要赶快把面条送出去。”胡承相说。
而白天也还有别的事情要忙,比如结账、了解反馈信息等等。“一天要在机器前守五、六个小时,白天送面条都是骑自行车,一天忙下来真是有些精疲力尽。”胡承相说,“不过,看到大家都喜欢我家的面条,客户也增加了,效益也好,心里还是觉得有盼头的,至少没有白辛苦。”
靠质量和服务取胜
好口碑赢得客户认可
在胡承相踏踏实实的努力下,面坊的客户群固定了,还增加了一些新客户,“新客户都是老客户带来的,他们觉得我面条质量好,服务也到位,所以慕名而来。”胡承相说,“最初我们一天只生产销售10袋面粉量的面条,后来发展到可以生产销售30袋面粉量的面条了。”
面条质量好,要求加货的自然也积极,胡承相的原则就是“急人之所急”,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也不管客户需求是一斤两斤,胡承相总会按时按质将面条送到。“在夜明珠开面馆的一个老板,有一次天下雪需要我加货,我二话没说给他送过去了,后来他向别的客户大力推介我的面条。这样的事例很多。”胡承相说。
面坊的生意做起来了。但是胡承相想,如今政府对食品质量管理越来越严格,质量要求也高,未来只有正规的品牌商家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于是,胡承相决定创办一家集生产、研发与销售于一体的面制品厂。
善于思索 树品牌意识
扩大规模 创办“517”公司
办厂、开公司对胡承相来说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好在身边有好朋友帮他出谋划策。
选厂址就要费心思。胡承相考察城区市场后认为厂址的位置要方便集中送货,交通要方便,因为他们的客户都很分散。最终,他们选择了胜利三路的工人新村。
胡承相还想着要扩大生产经营,要开始生产干面条。要做干面条就要购买烘面条的设备,但是因为地处居民区不能烧锅炉,他们只有选择运用“空气能”原理的机器。“选择这样的机械设备更是为了清洁环保,让面条不受到污染,保证其质量。”胡承相说。厂房设计也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原料库、干面生产车间、干面存品库、粉面生产车间、男(女)更衣室、化验室等一应俱全。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投资100多万元,今年8月,517面制品有限公司开张了。商标“517”谐音“我要吃”,朗朗上口,也寄托着胡承相他们的美好心愿。在传统面条口味的基础上,胡承相和员工还研发出大骨面、鸡蛋面、香菇面、鸡汤面等多种口味,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自己赢得了更大的知名度。
因为他们的面条筋道、滑爽、味道好、种类多样,不仅周边的居民来“517”买面条,连小溪塔、伍家岗也有市民专门坐车来购买。还有一位老人坐飞机到深圳看女儿,专门找胡承相买了几斤面条带过去,说“就是喜欢吃你们做的面条”。
胡承相说食品行业是良心行业,“517”也热心于公益事业。他们多次为城区困难家庭、环卫工人、老人送面条,献爱心。
“从小面坊到正规生产厂商,我们走得不容易。要塑造品牌,要靠产品说话,需要我们更加努力。服务社会、回馈社会,我们义不容辞。”胡承相说。
(记者 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