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市农业部门了解到,截至目前,市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站今年共在点军郭家岭蔬菜基地抽样681份样本,仅1份不合格,合格率达99.8%。
数据背后, “三制”监管试点运行试点基地菜农是否接受、支持,基地自产自销蔬菜质量监管是否到位?记者带着疑问来到郭家岭蔬菜基地进行实地采访。
背景:
去年11月,市农业局在点军朱市街社区郭家岭蔬菜基地,试点“农户承诺制、农户联保协议制、监管责任制”为核心的自产自销农产品“三制”监管试点。朱市街社区郭家岭的143名蔬菜自产自销农户向社区签订了承诺书、农户自由组合的28个联保小组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联保协议,小组中1户蔬菜出问题,5名组员都要负连带责任,全国、全省没有先例的“农户联保”一时间成为社会热点。
现场:
近日,记者来到郭家岭蔬菜基地,碰到刚从田里回家的菜农刘发华。“趁天气好,得抢着把白菜收了。”刘发华说,隔壁几户的菜都收完了,一会还要和他们商量一下病虫害防治的事。
刘发华是联保小组的组长,他所说的“隔壁几户”其实是他小组的4名组员。按照农产品质量承诺书,如果1人的蔬菜在检测中发现问题,5个人都要担责。类似的联保小组在基地里一共有28个,其中组长的责任最大。
“不使用禁药,不过量使用农药,这些是最基本的。”刘发华说,在农闲的时候他经常到组员家串门,或是请大家到屋里坐坐。通过聊天、观察,他已经对小组使用的农药品种有本账。此外,在蔬菜集中上市期,他还会密切关注组员们收菜的时间,确保未达到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菜不进入市场。
招呼小组成员聚在一起说说话,是刘发华“履职”的主要方式,而另一名组长、67岁的郭大刚则更习惯于在田间向组员传授自己的农药施用经验。“农药施用重点在‘防’,不在‘治’。”郭大刚说,如果掌握好预防的时机,农药施用量能控制到最小。
连着走访了几户村民,几乎每位菜农都能准确地说出自产自销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制”监管试点名称,并知晓、参与联保小组,组长们也开始负起责。
自家种好自家田,是菜农们长期以来的习惯,“三制”监管如何能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被菜农们接受并执行?基地蔬菜大户郭启元一句话道出其中原因:“一个是每天小吴都要来抽我们的菜,验出不合格的菜,丢人。一个是蔬菜质量好的农户年终能获得农资奖励,有好处。”
郭启元口中的“小吴”是市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站专职抽检员吴芳,负责每天从郭家岭蔬菜基地即将上市的蔬菜中抽取样本,并送往检测站检验。
每天上午七八点,菜农们陆续将刚收的蔬菜摆在村级公路边,等待菜贩上门收购。此时,吴芳便骑着自行车在基地里转,碰到要上市的蔬菜就上前采样。“一开始采样并不容易,有的村民不配合,有的村民嘲讽她‘拿了菜回去炒了吃’。”吴芳说,后来检测站将付给农民的采样补贴,由一个月一发,改为每天兑现。一手交钱,一手交菜,采样才得以顺利进行。
如今,再没有菜农质疑吴芳的工作。“多亏组长们反复解释,还有就是大家看到定时发布的检测结果,开始慢慢理解。”吴芳说。
年底,市农业部门将根据抽检结果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红黑榜,奖励蔬菜品质好的菜农,将有问题的菜农列入“黑名单”,进行批评教育和相应处罚。市农安办主任胡盛新说,自产自销农产品监管工作,在全国、全省都没有先例,需要在试点中不断探索、完善。
思考:
采访中记者观察到“三制”监管确实调动了菜农关注农产品安全、加强农药施用管理的积极性,联保小组使菜农们有了一个交流田间管理经验、提高蔬菜品质的平台,郭家岭自产自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开始进入常态化。但也应看到联保小组组长与组员之间的互动还停留在讨论、交流,离真正意义上的互相监督还有距离。如果能进一步细化联保责任制中小组长的职责,明确联保小组、组长、组员的奖惩考核机制,也许能使菜农参与“三制”监管的热情更高,使自产自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到实处。本网记者 曹阳 本网通讯员 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