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交际应酬、亲友聚会多了起来,醉酒者也随之激增,药店里号称能解酒的药品也应时再度旺销。那“解酒药”到底是否有效?真的有这么神奇吗?昨日,记者也进行了调查走访。
医院:两周来急救醉酒31起
14日凌晨2时许,一名出租车司机打120求助,原来一男子喝酒后打的说了声“去体育场路”就睡着了,车到体育场路,男子却怎么也喊不醒,司机赶忙求助。市中心医院救护人员到场检查发现男子轻度乙醇中毒。
当日凌晨2时许,又一名24岁男子在樵湖岭一烧烤店朋友聚会时喝多了,朋友赶忙拨打120,经检查诊断为急性乙醇中毒。
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月来急救乙醇中毒者31例。上上周急救12例,上周急救19例,增幅较大。“醉酒多发生在晚8点以后,有的乙醇中毒后走路不稳引起摔伤。”
记者了解到,这还只是急救的病例,很多醉酒后自行前往医院治疗的,数量更多。
市场:“解酒药”五花八门
酒喝多了就要解酒,随后,记者走访了10多家大药房。询问“有没有解酒药”时,销售人员说现在“解酒药”卖得很好。
走访中,记者发现药店售卖的“解酒药”可谓种类繁多,“解酒灵”、“海王金樽”、“酒宝”……从种类看,多数均是带“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也有健字号产品,还有国药准字的药品,而从成分看,既有以葛根、丹参、枸杞子、灵芝、桃仁等中药为主的产品,也有以蛋白粉、氨基酸、维生素等为主要成分。“解酒药”价格最便宜的只要16元每盒,贵点的要130多元。但不管是哪种“解酒药”,其宣称的功效多是护肝,同时注明了“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如药店推荐最多的“海王金樽”,其功能是“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适宜人群是“有化学性肝损伤危险者”。非处方药“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适应症也是“辅助改善中毒性肝损伤等。”
受访者:“解酒药”没明显效果
那市民怎么看“解酒药”?上午,记者在步行街采访了20名男性市民,15名平时喝酒的人群中,有10人曾买过“解酒药”,但7人明确说解酒药并不能解酒。
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杨先生说,年底饭局多,每次喝醉了吐的很难受,前段时间去买了解酒药,吃了2颗,酒量也没明显增加,不适感也没缓解,该吐的吐,该难受的还是难受。“酒龄”超过30年的一单位主管王先生说,虽然喝酒这么多年,但从没吃过解酒药,感觉太不靠谱。“如果真能解酒,哪还有这么多人醉倒酒桌。”
但少数受访者觉得解酒药有效果。28岁的赵先生说,前几天第一次买了解酒药吃,后来喝酒明显感觉喝到平时的量了,但整个人还很清醒。还有人说,吃解酒药并不是为了解酒,而是为了护肝。
专家:无真正意义“解酒药”
那这些所谓的“解酒药”到底能不能解酒?宜昌市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博士艾耀伟认为,人体主要通过肝脏进行酒精代谢,而代谢取决于乙醇脱氧酶,目前尚无药物可以取代或加快加强乙醇脱氢酶的产生。药是无法替代身体“消化”酒精的,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解酒药。现在所谓的“解酒药”并不能真的解酒,也不能增加酒量,更不能解除酒精对人体的伤害,有些“解酒药”可能有一定护肝护胃作用,也能稍微缓解酒后恶心、呕吐、泛酸的感觉。“正常人群用解酒药作用不大,如果本身肝脏、胃肠道不好,喝酒之前吃点护胃护肝的药有一定保护作用。”艾博士说,在目前的临床中,缓解严重的醉酒症状,一般会采用静脉输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稀释酒精浓度的原理醒酒。
对此,艾博士建议市民喝酒时别盲目迷信解酒药,还是应量力而行。此外,他也提供了一些小窍门,如喝酒前喝一些牛奶可以对胃黏膜起到一点保护作用,也能减缓酒精吸收速度,还能减少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喝酒时别掺着喝汽水或可乐,以免加快吸收加重不适。醉酒后,不宜浓茶解酒,通常轻度醉酒者可以多喝点糖水、蜂蜜水,或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利尿加速排泄。但如果醉酒症状严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记者柯骄 通讯员杨添龙 周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