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疏结合治理 真金白银帮扶
宜昌38座土砖窑这样关停
编者按:11月28日,《人民日报》在重要位置刊发该报记者程远州采写的通讯《堵疏结合治理 真金白银帮扶 宜昌38座土砖窑这样关停》。本网今日特将此文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宜昌高新区白洋园区善溪窑村,在自家院子里晒黄豆的老张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时常冒着青烟的几十个土砖窑,现在全部关停,不仅老伴的咳嗽好了很多,就连地里庄稼的长势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去年此时,这里还是黑烟弥漫、气味难闻的砖瓦生产基地。宜昌市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善溪窑村从清朝就开始采用古法烧窑生产仿古砖瓦,是湖北生产仿古砖瓦数量最大的集散地。近年来,村里38座土砖窑常年生产,带动就业300余人,年产值3000余万元,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但由于烧窑是以煤和木柴为燃料,烟尘基本没有处理就直接排放,大气污染严重,附近村民苦不堪言。
接到投诉后,宜昌市环保局工作人员走村串户,调查核实土砖窑生产经营情况,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宜昌市委、市政府随即召开专题会研究解决善溪窑环境污染问题,确立了整体关停和拆除补偿的工作方案。
善溪窑村本打算改进工艺以减少污染。去年,白洋园区办公室组织部分砖窑业主赴湖北大冶、河南孟州学习仿古建材生产新工艺和新技术。“考察回来后,我投资了5万余元购买了脱硫设备,并对窑池进行了改造,但仍然不能解决污染问题。”善溪窑村双明建材厂老板帅义明告诉记者,村里更换无烟燃煤、改造窑池、改进煅烧工艺,环保部门帮助村里安装调试环保净化设施,但仍然不能达到新《环保法》相关要求。
产业改造升级道路走不通,再加上有些村民坚持用传统烧法,不愿意升级改造,关停土砖窑成为唯一的选择。为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去年下半年,宜昌市环保执法人员与白洋园区工作人员逐户上门,一方面了解百姓诉求,一方面宣传相关法律、政策。去年12月底,善溪窑村通过封堵水泥墙、给窑门打封条、查封生产性用电等措施,将38座土砖窑全部关停。
“今年春节前在巡查时,我们发现4座已关停的土砖窑又恢复了生产。”宜昌市环境监察支队环境执法人员说。第二天,宜昌市环保局抽调各区环保执法人员36人, (下转第二版)
再次到村里进行政策宣讲、逐一排查,关停恢复生产的土砖窑,遏制“死灰复燃”。
“堵疏结合,让村民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才是关停土砖窑的根本办法。”白洋镇委副书记赵红星介绍,在关停的同时,考虑到村民的实际生产生活情况,决定给予村民转产或再就业扶持资金,引导村民转产,或到当地企业就业,降低土砖窑关停后对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今年4月,总额989万多元的转产(再就业)扶持资金逐一发放到位。“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帮助我们转产或者再就业,关停土砖窑也保护了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没有理由再去扯皮。”帅义明告诉记者。
目前,善溪窑村38座土砖窑池、29座坯棚全部关停,生产性机械设备、用电设施已整体拆除。村民或在外地采购成品销售,或在附近工厂上班,生活依然红火。帅义明说,土砖窑不在了,多年不见的白云蓝天、秀美青山又回来了,这是挣多少钱也换不来的。
“关停善溪窑土砖窑,是宜昌治理大气污染的成果之一。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管治理大气污染有多难,都要下决心坚决治理,攻坚克难!”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表示。(本报记者 程远州 据11月28日《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