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时刚 通讯员刘军 卫计宣 宜昌以互联网信息技术破解分级诊疗难题曾在全国第二届大型公立医院发展高峰论坛上引爆会场,“宜昌模式”引起了国务院高度重视,近期拟通报表扬宜昌的典型经验做法。借助“互联网+”破解分级诊疗难题,目前实施的情况如何?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告别两边跑 患者看病转诊更方便 “还以为过来看病很复杂,要找关系找熟人,还要枝江宜昌两边跑来跑去办手续,没想到这么方便,真是赶上了好政策。”1月27日下午,正在宜昌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外科住院、64岁的吴久梅及家属这样说。 家住枝江的吴婆婆因左腿发肿于1月20日前往当地医院就医,医生诊断为静脉曲张并形成了深静脉血栓,因无法手术认为符合转诊指征标准,于是马上登录“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通过平台填写电子转诊单,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摘要、欲转往科室等信息,并直接传送到宜昌市中心医院、新农合部门同步进行审核。不到10分钟,新农合同意转诊以及到宜昌市中心医院检查治疗相关安排的短信就反馈到了吴婆婆家人的手机上。 记者看到,这条手机短信的内容十分全面,不仅注明了接诊科室心血管外科、接诊医生梅菲、接诊地点、接诊联系人冯娟及电话,还有带上身份证、农合卡及当地医院检查结果、病历等资料的提醒。 吴婆婆在宜昌城区的亲戚告诉记者,由于是第一次来城区大医院看病,吴婆婆的家人不知道流程,便打来电话求助,她接到吴婆婆后直接按照短信提示联系了冯娟,别人都提前安排好了,随后就被直接带去了科室,新农合报销也直接转到了市中心医院,不用来回跑申请,整个过程顺畅得出乎意料之外。 与吴婆婆一样,赶上“好政策”的还有当阳育溪61岁的卢志楷。1月28日下午,在当阳育溪镇卫生院,中风的他已能慢慢扶着床下地行走。原来,卢先生1月17日上午9时许突然昏迷,神志不清,家人赶忙拨打120,育溪镇卫生院接到电话,派救护车将其接回医院,经诊断为脑中风,并怀疑有脑血管意外,住院两天后,医生建议转到当阳市人民医院,因其病情加重进入医院ICU治疗,21日因考虑到费用及家庭原因,卢先生再次转到育溪镇卫生院治疗。目前生命体征稳定,正在进一步恢复中。 说起父亲的求医过程,女儿卢桂花告诉记者,父亲8年前也曾中风,以前转诊、报销都麻烦;现在政策好了方便多了。每次转院都会收到短信,到了医院就直接入住,全程有专人接待,报销也不用跑来跑去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患者口中的“好政策”就是宜昌市卫生计生委联手健康之路(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免费搭建的“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2015年5月,宜昌市卫生计生委将“互联网+”战略与分级诊疗体系相结合,并将“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与新农合管理平台无缝对接,打破了原来市、县、乡三级诊疗机构之间信息互不连通的“孤岛”现象。 从基层医院开始,患者所有的就诊信息通过转诊平台由乡、县、市三级医院的主治医生同步共享,新农合办公室同步审核,既保证了患者疾病得到快速救治,又节省了医疗费用,实现了患者信息、医院服务和新农合报销的统一。医患供求双方信息在“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上实现了高效有序畅通。 乡镇卫生院 住院病人同比上升20% 说起分级诊疗,改变市民传统的患病直奔大医院的就医习惯是关键,宜昌推出落地服务与政策引领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在政策配套上做足文章,更通过经济杠杆引导就医习惯,在服务推广上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使分级诊疗更加“接地气”,受到了患者、社区、医院三方的欢迎。 1月28日下午,在当阳市人民医院一楼门诊大厅双向转诊服务台,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的落地服务人员周金凤正忙个不停。她告诉记者,作为“健康之路”派至全国县级以上医院的落地服务人员之一,其作用是协调医院审核患者的状况,与医院共建“绿色转诊服务通道”。“患者的转诊请求审核通过后,我们会发短信告知具体接诊科室、医生及我们的电话,患者到医院后,我们免费接待并带他去科室,省去了患者找不到路或候诊、候床之苦。” 周金凤还说,协作平台不仅有转诊功能,还有预约挂号、导诊、家庭医生电子签约、随访、咨询、慢病管理等多项服务功能,患者可以通过家庭医生电子签约与医生建立长期稳固关系,通过微信、400电话、网站、AAP等多种辅助方式享受随访、咨询、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等更加便捷、高效、贴心的就诊服务。 当阳育溪镇卫生院副院长刘官兵介绍,“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建立之前,由于各地没有统一的转诊协作系统,患者家属需要先到社区或乡镇转诊,经医生填写纸质转诊单,再到新农合办进行审批,同意后方可到上级医院就诊,要盖4个章子,最起码要耗费半天时间。不少群众就是因为流程繁琐,怕耽误病情,才放弃转诊,直接前往大医院。有了协作平台,这种情况大为改观,乡镇卫生院不再门可罗雀,而是门庭若市。 除了服务外,宜昌也充分发挥了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转诊指征标准、明确县医院转诊比例、转诊路径,与新农合对接、确定起付线和各层级医院报销比例、住院病种目录等,在政策配套上做足了文章。 以当阳为例,其提高了乡镇卫生院住院补偿比例,住院费用800元以上按100%报销;提高省级医院住院起伏线标准;基层首诊、按规定转诊的住院补偿比例均提高5%;不按住院病种目录规定未实行基层首诊,补偿比例下调20%;不按规定或未达转诊标准到县外就诊,住院费用补偿比例下调40%;适当下调省级医院住院补偿比例;减免下转病人及县内同级医院转诊报销起付线。 新平台运行后,患者办理转诊更加便捷高效,报销更加方便,更愿意到基层首诊,医患双方互动更多,双方积极性更高。市卫生计生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宜昌市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同比上升了20%,人均住院费用首次出现下降。 倒逼优化布局 医疗资源重新洗牌 说起借助“互联网+”助力分级诊疗,宜昌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曹源介绍,其不仅破解了统一转诊协作平台缺乏难题,连通医疗“信息孤岛”,破解了医患双方积极性不高难题,破解了政府财政负担较重难题,“互联网+”开启免费模式。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疗资源的重新洗牌,倒逼医疗资源优化布局,让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促进了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也促进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高。 曹副主任说,实施分级诊疗后,基层医院就诊人次上升、上级医院接诊压力下降,患者的合理分流,减缓了大医院的压力。同时,分级诊疗实施后,大医院与基层医院之间由过去采取各种手段垄断基层病人资源的竞争,逐步转变为依靠医疗服务质量的竞争,从过去的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发展。“宜昌市规定市域内转往市外的病人不能超过10%,这促使医院不得不下大力气练好‘内功’,确保转上来的病人‘接得住’。同时,一些服务能力弱的医院病源越来越少,将不得不转型与综合实力强的医院进行差别化竞争。” 此外,随着群众就医需求的日益增加,也将倒逼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和运行机制的改变。 采访中,基层医疗机构最担心的就是能力问题。当阳育溪镇卫生院副院长刘官兵就说,分级诊疗的实施对于基层医院来说是发展机遇也是挑战,毕竟首诊在基层,而且现在普遍缺乏后备人才。 据介绍,宜昌制定出台了多项措施,目前全市所有村卫生室实现公有化,全面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基层医院硬件设施得到普遍改善,服务能力得到明显上升。同时实施“基层卫生人才提升工程”,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开展了乡村医生免费定向委托培养工作,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的目标,有效解决了乡村医生后继乏人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分级诊疗将全覆盖 宜昌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曹源说,过去推行分级诊疗之所以效果不好,是因为只考虑政策推行,而很少考虑服务跟进。体制内实施分级诊疗,只是方便了管理者,患者的困难并没有得到解决,老百姓不接受、不参与,这种服务意识和能力的缺位是分级诊疗体系空转的重要原因。 实践证明“宜昌模式”普适性非常好,截至目前,宜昌市774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进入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宜昌地区市、县、乡三级转诊服务体系全面覆盖,帮助各级医疗机构实现了转诊过程标准化、就诊信息电子化、转诊接待精细化,未来希望能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多位实地调研的专家对宜昌首创“互联网+”分级诊疗进行了高度评价,并表示,目前一些体制内的分级诊疗试点模式对系统的依赖性过高,对财政要求高,复制推广难度大。由社会力量运用互联网+搭建的“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普适性好,可复制性强,而且互联网思维的免费模式,即健康之路公司免费为地方搭建分级诊疗信息平台、提供落地服务等,既承担了很多政府的服务职能,又无需政府负担费用,是一种双赢的服务模式,便于快速推广,建议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加快总结相关经验,推广成熟做法,推动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 目前,宜昌“互联网+”分级诊疗已惠及新农合参合者,那城区医保患者何时也能实现?对此,曹副主任表示,城区的分级诊疗正在重点研究,其不能照搬农村,方式可能不太一样,但可以预计的是,分级诊疗将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全民全社会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