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世界水电之都”,近30多年来,三峡大坝、葛洲坝、隔河岩等一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相继在湖北省宜昌市开工。宜昌市因而成为移民搬迁大市,近35万人为支持国家大型工程建设举家搬迁。
“仅三峡工程征用和淹没地区就涉及秭归、夷陵、兴山三县区22个乡镇,搬迁房屋465万平方米,迁建各类企业234个。”宜昌市移民局局长周京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库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标准偏低,移民群众对危改难、行路难、饮水难、增收难等“四难”问题反映比较突出。
近年来,宜昌全市上下联动,通过捆绑项目、整合资金,集中解决移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据统计,2011年以来,宜昌市已批复移民后期扶持项目4157个,补助资金5.4亿多元。新修、维修、硬化机耕道和道路2200多公里,土地开发2000多亩,改造危房3221户38万余平方米,解决了6.5万多人饮水安全问题,项目受益人数120多万人次。
在三峡库区移民大村秭归县归州镇屈原庙村,本刊记者一大早就遇到村民周耀在自家核桃园里劳作,连片的果树、交错的喷管、宽阔的马路,一派现代农业示范点的景象。“过去这里是没有路,也没有水,种核桃还年年亏,感谢对移民的好政策啊。”这种变化就来自于2011年宜昌市开展的精准扶贫多措并举。
2011年同样给秭归县扶贫办主任王功高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一年,在移民重点村,秭归大力推进“1119”扶贫工程:1名县委常委或县人大、县政协主要领导挂帅,1个有实力的队长单位牵头,1家规模企业与贫困村开展“村企共建”,9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1个贫困村,全力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工程启动不久,屈原庙村修通了公路,帮扶单位还扶持周耀修建3个抗旱水池,并安排技术人员对他进行培训。如今,他的核桃园正步入丰产期,效益可观。
“目标是方向,对象是重点,必须提高扶贫的精准性。”接受采访中,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说,近年来,宜昌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改变过去“二传手”和“撒胡椒面”的角色和做法,开展水库移民重点村镇同步小康建设,对重点地区重点群体突出问题进行精准帮扶。
对难以同步小康移民重点村,宜昌市移民局还建立“县级领导包片、科室包村、责任到人”的联系帮扶制度,实行重点攻关、集中攻关。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案”的要求,分村、分类、分户制定精准帮扶方案,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帮扶。现已锁定贫困移民922户2760人,已安排项目95个,落实资金3180多万元。
为此,宜昌还研发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对城区和36个重点村移民进行建档立卡和项目信息化管理,全面摸清移民底数。此外宜昌还率先研究制定《宜昌市特困移民家庭临时救助办法》,对因病、因残、子女上学困难等特困移民家庭进行临时救助,保基本、兜底线。
仅2015年,宜昌市就共救助因病、因残、子女上学困难移民家庭2140户4754人,救助资金273万元。有2821户移民家庭4730人纳入当地低保救助范围,233户343人纳入五保救助范围。
“没有库区的加快发展,就没有共同富裕的基础;没有移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黄楚平说,三峡移民工程已基本结束,移民工作重心也由移民安置转移到移民后期扶持,“表面上看任务似乎轻了,压力似乎小了,时间要求没有那么紧迫了,但实际上任务更重,责任更大。”
据宜昌市移民局透露,下一阶段,宜昌将科学编制“十三五”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突出精准帮扶,围绕移民脱贫解困、美丽家园建设、移民增收等重点,谋划一批移民直接受益的项目。
一方面,继续加大“四难”问题解决力度,整合项目资金,力争2016年完成全部任务的80%。积极争取农村移民精准帮扶项目资金,加快推进移民重点村镇同步小康建设。加强移民后期扶持监测评估,准确掌握移民生产生活状况。
另一方面,抓好国家避险解困、清江流域移民帮扶解困、美丽家园建设、城镇移民小区综合帮扶、农村移民精准帮扶等试点项目建设。
周京说,网络时代,给扶持移民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宜昌还将更注重突出管理创新,着力提升服务质效,通过探索运用“互联网+”,完善移民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推动“三大平台”向移民重点村镇延伸,还要加强移民系统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市、县、镇、村移民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原载自《瞭望》新闻周刊第期 记者王自宸 梁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