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市委、市政府“关于把宜昌建设成为创业创新之都的决定”
记者 章良
今年2月,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把宜昌建设成为创新创业之都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3月15日,市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召开《决定》解读座谈会,市科技、科协、人社、工商、财政、金融办、政务服务中心、宜昌高新区及三峡大学等部门和单位,共同对《决定》进行了深度解读。
要点之一:
宜昌“双创”文件出台背景
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的发展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将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国外“唱衰中国”的破产、中国社会建设“四个全面”的稳步推进、“中国梦”的成功实现,决定了当前中国 “创新”之路。鼓励各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新引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升级发展的战略抉择。
全省布局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现实需要:
2015年9月15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宜昌调研时强调,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目标不动摇,着力夯实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城市发展硬骨架,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励、引导更多青年投身创新创业大潮,把宜昌打造成创新创业之都。
宜昌实现“两个率先”、“两个进位”目标的迫切需要:
中共宜昌市委五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基础上,综合分析全市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任务,提出“十三五”时期,宜昌要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精准脱贫,城市综合实力进入中西部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前列、进入全国城市50强,为“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打下决定性基础的奋斗目标。
要点之二:
宜昌当前发展优势
及急需突破的瓶颈
正如去年岁末《中共宜昌市委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所说,“十二五”期间,是全市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效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获得实惠最多、体制机制创新最优的时期之一,为“十三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宜昌战略地位显著提升,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发展定位进入国家、省级战略,省委省政府倾力尽力竭力全力支持宜昌,省官治市高位推进,强大的发展气场引领全市逆势竞进、弯道超越。经济实力跨越提升,宜昌经济总量达3384.8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前进1位、跃居第2,在全国百强城市前进16位、跃居第57,成为全省第二大城市。
“十三五”时期,宜昌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正在加快形成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在全国全省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更加凸显;国家正在加快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部崛起、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精准脱贫等重大战略,省委省政府正在加快实施“一主两副多极”战略,这些国家省级重大战略红利将全面惠及宜昌。
但正因为过去成绩突出、将来优势明显,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有“极目楚天舒”的气魄和雄心,更需要“更上一层楼”的意志与实力。
目前的形势,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从宜昌自身来看,发展不够依然是最大的实际,加快培育和提升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任务十分紧迫。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城市综合实力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相比还不够,特别是产业发展提速增效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创新能力与转型发展的要求相比还不够,特别是企业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突出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敢为善为勤为,奋力缩差培优、赶超跨越。”宜昌市委、市政府认识到了自身差距,提出了建成“创新创业之都”的宏伟蓝图。
要点之三:
宜昌2020“双创”目标
实现的现实基础
根据宜昌“双创”决定,到2020年,宜昌要基本形成载体多元、要素集聚、人才活跃、服务专业、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呈现出开放高效、活力迸发、协同发展的创新创业新局面,把宜昌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创新创业示范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创新创业中心、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之都。培育引进创新创业人才10万人以上、新型孵化器达到100家、各类创新平台达到300家、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达到15家以上、创业投资机构达到30家、管理资金规模达到50亿元、创业创新服务机构达到100家、创业导师达到300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全社会创新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更关键的是,创新创业之都品牌获得全社会广泛认同。
为实现“获得全社会广泛认同”这一真正目标,1月21日,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宜昌将深入推进创新发展。“十三五”期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与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把宜昌建设成为全域创新智谷和全国区域性创新创业之都。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确保2020年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35%和22%。
人才保障的现实基础。
宜昌多年来坚持实施“宜昌英才工程”,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目前已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35家、进入省“六个一百”项目宜昌院士专家工作站12家;实施“海智计划”,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促进工校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开展全民创新创业培训。
2016年,宜昌将围绕做强人才保障支撑,继续统筹推进“宜昌英才工程”,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提升“专家服务中心”服务功能,确保市人才公寓示范小区年内交付使用。统筹推进“111”企业家培育工程、新生代企业家“菁英计划”、名师名医名家培育工程、“金蓝领”开发工程、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开发工程、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工程等系列人才工程,切实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力争纳入国家级公共实训基地范畴,新增高技能人才6000人。
平台建设的现实基础。
宜昌正规划建设“宜昌智谷”、宜昌科教城、宜昌众创中心等项目,大力实施“众创空间示范工程”。目前已建成一批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产业技术联盟。去年5月,投入近6000万元、占地130亩的宜昌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每年可为6500人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等服务。同时,依托宜昌清华科技园建立了宜昌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依托神州数码公司建立了宜昌高新区“双创”网络服务平台。
2016年,我市将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确保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扩散项目100项以上;支持安琪生物技术研究院、宜昌磁电子研究院、兴发磷化工研究院和南玻硅材料技术中心创建国家级研发平台;新建一批科技咨询、中介服务、标准创新、检测检验、产权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确保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630亿元、增长15%;实施创新创业动力支撑、众创空间发展倍增、“双创”主体培育引进、创新型产业引领、财政金融创新助推、创新创业服务提升“六大工程”;新增孵化器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总数达到500家以上;支持并确保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10%以上。
“双创”服务资源及环境的现实基础。
2016年2月15日,中国科技开发院、中科曙光、宜昌高新区互相交换协议文本,标志中国科技开发院、中科曙光将正式联手入驻宜昌三峡云计算中心。中国科技开发院,作为“中”字头国内一号科技开发企业在宜昌投资控股、打造孵化器,这在国内属首家。正如中国科技开发院投资部部长徐向东表示,该院对三峡云计算中心总体方案的设计是全国性的,将成为全国云计算的样板间,技术、服务将辐射至全国。宜昌市政府“两手”抓“双创”,既抓产业、龙头企业,又抓科技创新服务业的做法,得到了中开院的认可和支持。
支持服务“双创”,宜昌很多工作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
行政审批从简。改革商事登记。在全国率先推行“三证合一”,企业设立登记时间由法定的60天缩减至3天,比上海自贸区还快2天;在全省率先试行“先照后证”,宜昌市场主体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在全省率先推行“网上办事”;在全国首创工商登记“一点通”自助服务系统;在全省率先试行企业“简易注销”,办理注销登记的时间由过去不少于50天压缩到不超过3天。改革投资制度。推行核准备案制,核准时间由25天缩减至5天;推行“容缺预审”;推行“并联审批”。改革审批制度。推行当年全市便取消、调整审批事项97项。
政策激励求大。财政支持“涨”势明显。先后出台《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宜昌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关于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意见》、《关于支持人才创业创新创优的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鼓励“双创”;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产业政策扶持的指导意见》,设立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在巩固扩大“财政引导及时贷”、“财政增信优惠贷”、“政府采购中标贷”等基础上,2015年安排风险补偿金8000万元,推出“财政增信惠农贷”、“电商流通优惠贷”、“财政科技创新贷”等,累计撬动银行贷款80多亿元,300多家中小微企业从中受益。同时在担保融资、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税、保险保障等方面给“双创”者以具体支持。
阳春三月,春风送暖。随着“重大项目开工月”活动大力推进,宜昌各地战鼓声声,催人奋进。创新创业浪潮正在三峡江畔磅礴迸发、创新创业之火正在宜昌这块热土上蔓延燎原,宜昌成为创新创业之都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