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凡
“湖北这10个县或将消失?”部分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微博近日发出这样一则消息,称国务院撤县设市各省份名单公布。记者看到,这份所谓的名单中,还包括“宜昌秭归县将撤县建市。”
这份名单是真是假,撤县建市有何条件和变化?记者昨采访多个主管部门,获悉这一说法并不靠谱。
秭归设市是谣传
这则“撤县设市”的消息,在3月初就已在各大网站和论坛、朋友圈内疯传。这则消息煞有介事的写道,“2016年1月21日,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汉召开。会议发布数据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6.6%,高于全国、领先中部。国务院撤县设市各省份名单公布。”
名单列出湖北省10个即将撤县建市的城市,包括监利、江陵、京山、黄梅、秭归等地。还提到,县变成市后,行政归属上并不会出现太大变化。但是在资源分配上将享受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
为了确认此消息的准确性,记者随即搜集各大权威媒体,发现无论是国家级媒体及省主管部门网站,均无此消息。而在这些网络传阅的文章内,说法也不一致,有的称已经公布,有的则称“即将”或“拟进行”。
昨天上午,记者就此事致电宜昌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该科室负责人表示,从未接到任何相关的申请和上级部门文件。该负责人表示,撤县设市是重要的行政审批事项,有严格的审批流程,“首先要经过当地政府申请,逐级上报至国务院批准。”目前相关部门均没有这方面的工作计划,可以肯定暂时不可能。
谣言已传好几年
昨天上午,记者就此事致电秭归政府宣传部门。该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类似说法已经在网上传了几年,“不知道该内容从何而来,也没有接到过任何相关通知。”
既然是假,这则“谣言”又从何而来?记者在网上搜查发现,类似消息已在网络上传了多年。最早的消息可以追溯到3年前,一则《中国各省拟撤县设市、撤县设区、新建城市名单》公布。
记者发现,类似消息均仅仅在各网站及个人自媒体上转载,从未在传统媒体上刊载。让人感兴趣的是,这些消息中秭归总被囊括其中,担当起撤县设市“主角”。
为何总是躺着中枪?秭归居民怎么看,记者联系到了几位“土生土长”的秭归居民。“这消息我都在网上看过好几次了,要真改了也不错。”茅坪一家烟酒店经营户郑大姐告诉记者,一般人总觉得市比县好,成了市后,或许秭归就建设得更漂亮了。
在宜昌读大学的秭归籍王同学告诉记者,这说明秭归的经济发展得不错,大家都挺认同,“不过改成市后,会不会对农村建设放缓?居民消费会不会更高?”
根据当地发布的数据,2015年秭归规模工业累计完成产值137亿元,全年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48家。同时,在“十三五”规划中,秭归县也提出“生态工业强县”的目标。或许,经济发展的实力是让秭归频繁成为传言主角的重要原因。
设市要过几道槛
县与市究竟有些什么区别?据了解,国家对于撤县建市的条件和标准有着严格的规定。这其中要经过复杂的审批流程和时间。
在程序上,首先必须经过市、省政府审批,然后经过民政部和国务院同意,经实地考察方能批准。
以当阳为例,1988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当阳撤县设市。当阳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当阳市从1989年1月1日正式建立。
记者又查阅了《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报告的通知》,其中对于县级市的设立,也有着几条硬杠杠。其中包括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比例、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等要求。
虽然说撤县建市会在城市建设、城镇化发展方面有一些好处。但在现实中,一些县比市的经济实力更加“牛”,城市建设更好的情况也并不鲜见。
秭归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管是县还是市,打铁还需自身硬,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才是硬道理。
记者注意到,今年来,秭归依然围绕经济强县发展目标“做文章”。其中县委县政府提出,要结合农业与文化旅游业优势,走融合发展、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打造精品农业大县、文化旅游强县、现代物流新县以及生态工业大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