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何凡)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在诗人陈子昂笔下,古称“川鄂咽喉”的荆门山雄踞江南,与虎牙滩隔江相望,史称“全楚西塞第一关”。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荆门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昨日,由点军区委宣传部及三峡晚报共同举办的荆门山文化研讨会在宜昌召开,数十位研究三峡文化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首次揭开了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荆门山神秘面纱。
据了解,历史上的荆门山,不仅是长江出三峡入江汉平原的一道门阙,更是历代兵家常争之地,秦楚荆门之战、公孙述浮桥拒汉兵、陆逊火烧连营的夷陵之战、梁陈安蜀城之战等著名战事都发生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是古代文人墨客在三峡地区留下诗作最多的地方之一。
遗憾的是,多年以来,荆门山的历史价值以及人文景观都被湮没在岁月中,从去年开始,点军区委宣传部及本报推出“寻访荆门山”大型新闻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而昨日举行的荆门山文化研讨会,也是为了进一步挖掘荆门山文化,挖掘点军厚重的历史沉淀,激发公众对荆门山的探究兴趣,提升江南新区文化高度。
本次研讨会不仅聚集了众多来自高校及文史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也得到了宜昌市人大、政协有关领导的支持和重视。研讨会上,专家们畅所欲言,从三峡地区的历史沿革到荆门山的起源发展变化,以及在这里发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夷陵之战究竟发生在荆门山的什么地方?长江第一浮桥究竟遗址何处?”针对不同的史实观点,专家们各提观点,激烈争论。同时,在对荆门山如何发掘和保护上,与会学者专家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这一场研讨会,不仅让沉睡已久的荆门山历史重新被一步步发掘出来,更让与会的众多专家学者达成共识,对于荆门山的研究开发势在必行,很有必要,有助于增强宜昌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改变城市旅游的“空心化”难题。更要逐步有序开发,严肃严谨规划,保护好这座历史名山的原来风貌。
荆门山研究弥补了城市记忆空缺
宜昌市政协副主席蔡建国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没有历史的城市,是一座没有根基的城市;没有文化功能载体的城市,一定是一个浮躁的城市。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把文化植入到城市建设中来,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
荆门山在宜昌的文化历史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这一次的荆门山研讨会,不仅仅推动了点军文化建设的发展,更弥补了宜昌城市记忆的空缺。
宜昌的文化本质就是山和水,除了荆门山之外,宜昌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文化,如纤夫航渡文化等。在研讨过程中,要求我们拓宽视野、拓展研讨范围,严肃严谨地对待,形成一份关于荆门山、虎牙滩的历史文化研究报告,成为学术成果,在文化休闲旅游上,也能够进行拓展的发展应用。
荆门山是宜昌历史文化起源
点军区委副书记、区长高杰
荆门山位于长江南岸点军区艾家镇东南端,宜都市红花套镇北段,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有“楚之西塞“美称。
荆门山无论是地理位置、民风民俗还是历史遗迹、文化底蕴,都称得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宜昌江南诗山、长江名山、西塞圣山。
近年来,随着点军成为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主战场,点军区进入大开发大发展大建设阶段,过去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荆门山也大踏步向我们走来。如何保护和利用开发荆门山,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一次重任,是我们文化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我们对荆门山文化的研讨,其意义要远大于所谓的荆门山辖区之争。祝愿各位专家学者,在荆门山学术研究上取得新的成果,也希望对保护和开发荆门山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三峡分社
党委书记、社长任浩
点军和我们共同发起的“寻访荆门山”活动十分有意义,也十分成功。逐步还原了宜昌这座文化地标本来的面目和应有的历史地位。这是媒体和地方政府合作的又一个典范。
荆门山是一座文化名山,但它却一直深藏功与名,不为人知。寻访荆门山”采访报道活动,深入挖掘出了历史,拂去了长期笼罩在荆门山上的历史面纱。通过媒体的报道传播放大,使这座文化名山渐渐走进公众视野,在民间掀起一股研讨荆门山文化的热潮,为将来的开发保护提供先行支持,这也是我们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未来,我们将更进一步加强与点军合作,为地方发展鼓与呼。
点军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取
我最早知道荆门山是在李、杜的诗句里:“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群山万壑赴荆门”。我生长于辽阔的江汉平原,内心却痴迷于山。我曾经多次寻访荆门山,它依江壁立,倚石迎空,山峦叠翠,雾气缭绕,时隐时现;俯瞰长江,只见百舸争流,苍鹰盘旋,渔舟唱和。南来北往,熙熙攘攘。
据考证,历史上先后有100多位文人骚客吟访至此,挥毫写下200多篇诗词楹联佳作。秦汉以来,在此地发生大小战争20多场次。我对荆门山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一丘一壑,仍恒留心间,魂牵梦萦,情愫难断。如果在我的岗位上,只能干一件事情,我想做的就是推荐荆门山,把它的美丽展现到世人面前。
宜昌社科联原副主席刘开美
点军文化底蕴深厚,荆门山也有着很多历史典故和传说。这里曾经是宜昌古城先民最早生息地望,从新石器开始,古城先民就在点军土地上繁衍生息。
宜昌古城的城邑最早兴建的地方就在荆门山。根据考证,宜昌古城城邑的兴建与楚之西塞有关。楚国灭掉罗国后,楚之西塞也推至地处长江天险的荆门山、虎牙一带。
同时,我考究发现,万里长江的浮桥最早架设在荆门山,即东汉初西蜀建在荆门山和虎牙间的浮桥。
三峡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前程
对于我们研究者来说,千万不能把文学传说和历史混为一谈,要尊重历史的本来面貌,尽可能的严谨严肃。
比如在我们对荆门山的考证过程中,存在一些生拉硬扯的误区,把一些不可能的历史史实套在荆门山的研究中去,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我们应当尽可能的做到考证有理有据,用事实说话。当然,一些历史民间传说和文化也是很有价值的。这两者要相辅相成,才能够在未来荆门山的研究探讨和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刘兴亮博士
荆门山作为一处自然景观,它由人的视觉所定义,由人的精神所解释,因时代的变迁或人认知水平的改变,景观的内涵也会有所差异,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附着了人类主观意象的地理实体。中国古代地理观念中常见的“四海”、“五岳”、“九州”、“九泽”、“九江”称谓,都是古人认识世界惯用的描述手法,多为泛称,“荆门十二碚”的情况也与之相类似。模糊的地理意象给了世人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使荆门山变得更富魅力。
原夷陵区档案局局长欧阳运森
荆门山我来过无数次,每到一次,总是有道不尽的收获。唐朝诗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一个“赴”字,把楚之西塞荆门山写得活灵活现。
楚西塞是荆门与虎牙二山的统称。通过古人的诗句,可以看出荆门山的地理位置是何等之重要!荆门山的风景,可与桂林山水媲美。荆门山下的艾家人民,不应等闲视之,应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开发旅游资源。
当地居民、文史研究者蔡大铭
我们从小就在这里生长,居住在荆门山区域,对这里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也听说过祖祖辈辈的传说。我觉得,这些都很有保存和收集的必要。
比如在这一片区域,有古老背的民间传说,有烟收坝的百年古碑文,在政府的重视下,这些古迹得以保存,希望将来它的开发,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给我们留下更美好的历史。
保护与开发需并行
宜昌市博物馆副馆长张清平
我对地域类的研究了解其实并不多,但晚报对于荆门山的多篇连续报道,我基本都看过了。关于荆门山的探讨,我认为,首先要对地点、主要的历史史实有一个详实的考证和调研,为更深一步的文化应用打下好的基础。
我认为,荆门山是宜昌(夷陵)东端门户,以山脊为界,东与宜都(夷道)相连,且部分地段互相交叉归属各自所辖,是古今宜昌与宜都的划分地。在深入研究荆门山历史文化前,应加强对荆门山及其附近区域的保护,保持此地原貌。提前做好荆门山历史文化保护和以后利用发展规划。
点军区政协副主席林新民
荆门山的开发,不能拘泥于一地得失。在开发过程中,要事先规划好,划定开发的范围,要用法制思维来思考荆门山的保护。要像磨基山一样,通过立法来保护荆门山。
在新一轮城市开发过程中,必须要通过规划来控制,要借助荆门山研讨会这个平台,进行多地的合作调研。
点军区艾家镇政府经发办主任杨洪
现在,许多户外爱好者都来到荆门山探访历史遗迹。我们了解到,当地居民也翘首以盼,希望荆门山的保护开发能早日提上日程。
荆门山不仅仅是文化之山,也是历史之山。它更需要与周边的地域连片整体开发,从而更好的利用和保护。我认为,要做好城市规划,在建设中不要破坏它的山体结构,划定区域保护范围,与全市中长期的旅游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突出文化内涵。同时将即将新建的伍家岗长江大桥,命名为荆门山大桥。
宜昌水电学校原党委书记杨世灿
十年前,我就多次步行踏访荆门山区域。我必须要点赞点军区的这个关于荆门山的研讨活动,让人们对于荆门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了历史文化的基础,也引起了宜昌水利系统专家的关注。
我建议,对荆门山这个具体的山体进行详细考证,在这里立上石碑,确立荆门山的诗碑文化,成立荆门山原始保护区,对这里进行保护和开发。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曹大明博士
荆门山是宜昌历史文化名山,是“川鄂咽喉”、“全楚西塞第一关”,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在其开发前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要根据历史文献确认荆门山的范围;二是要“摸清家底”,全面、深入调查荆门山一带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丰度和厚度,并对旅游单体的旅游价值做客观的评价;三是要充分考虑宜昌及其周边地区旅游开发现状,找准荆门山的旅游开发定位。定位一定要突出荆门山“川鄂咽喉”、“楚之西塞”这一历史地位,强调历史文化与一山一水的有机结合。
猇亭区文史研究学者胡学林
318国道的建设,把虎牙滩的原始面貌破坏了,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虎牙滩只有原来的一半,许多游客看到的虎牙滩景点内容并不完善。
在荆门山虎牙滩一带的战争文化,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多少历史兴废事件都在这里发生,也对我们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建议对于荆门山的研究和开发,一定要坚持保护中开发,尊重历史原貌。
宜昌历史文化研究学者罗洪波
作为一个文史爱好者,平时我就很关注荆门山。这座历史名山,我在东湖县志等文史古籍上都读到过它。
它是宜昌历史的载体,在古今战争中生发。它既是宜昌码头文化的起源,也是宜昌文化的根基。开发荆门山,需要大手笔、大智慧,千万不要无序开发。
未来,我希望宜昌形成东有东山寺、西有荆门山的胜景。
专家畅所欲言话开发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兴慧
我是作为一个荆门山文化的研究者、推动者,来参与这个研讨会,希望将荆门山作为宜昌市重点历史文化区域打造。这个工作过程中,我个人感觉到受益匪浅。
通过这一次学术交流研讨会议,让我们更多的达成一些共识,这也是荆门山文化研讨走向深入的开始。
下一步,要确认荆门山的重点历史遗址,把具体地点考证清楚。这里不仅仅有历史文化价值,更具备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可以改善宜昌城区的旅游空心化问题,彰显文化价值的影响力。
宜昌市政协调研员、文史专家秦兴友
我因为工作需要,从事文史工作,我们这一代人,应当肩负使命,深入挖掘我们宜昌蕴藏的丰富历史文化底蕴,为现代人和我们的后代寻找一个精神家园。
荆门山是宜昌蕴藏的历史文化地理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一块金字招牌,有众多的景点诗迹。我建议加强对荆门山、虎牙山历史文化遗址的发掘和探索。同时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实现区域共同开发,通过法律的形式,对荆门山的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保留,把荆门山建成宜昌旅游文化的名片,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去处。
点军作协主席赵启喜
从古至今,许多著名的诗人在荆门山留下了著名诗篇,让荆门山留存千古。荆门山的历史沿革有多个阶段,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很繁荣、很出名。它作为战略要地,在战争时期多次被毁。
不仅如此,荆门山周边的历史宗教活动也非常频繁,王重阳、张三丰等人都曾在此有活动的事迹。建议对荆门山采取一系列的保护开发措施,如注册荆门山商标,让这一区域的产品都能够增加历史人文底蕴。
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专家张帮寸
荆门山、虎牙滩是历史留给宜昌的瑰宝,在历史书籍上,荆门山的名称常常出现,也有很多神话故事和传说与这里有关。它沉睡了这么多年,终于要被我们唤醒。
要好好地利用好这笔财富,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我认为,荆门山处处是景,处处是历史,完全可以打造一个地质博物馆、影视拍摄基地,还原一个真实古战场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