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是抱着技术赚钱,早就是牛庄的大老板了
(曾庆丰,2000年从县公路局路政大队退休,住松木坪村)
惊蛰(3月5日)才过三天,还下大雪,这在牛庄不多见。我一家能在暖暖的房子里这么安逸,要感谢罗老。
我退休那年,大姑娘读中专,儿子读职高,家庭负担重。我先到筷子石厂打工,又到茶厂打工,年纪大没挣到几个钱。2001年,听说金山村的村民种天麻挣到了钱,我也动了心,走了两个多小时山路,上门找罗官章学技术。
来之前,我不知道罗老教技术收不收费,就一个荷包放香烟,一个荷包装票子,心想总有一样会有用处。没想到,罗老只问了我一句话:是不是真心想种天麻?我说两个娃子读书差钱用,只有在山上想点办法。
罗老听后,送给我一套技术资料,还送了一包天麻种子。结果,我准备的两样“礼物”都没用上。
第二年,我在家门口的两分田里试种天麻。培养密环菌是种天麻的关键一环,每到这个时候,罗老都要爬上山,手把手地教我和大伙儿怎么防止菌材里发生杂菌。
2003年,我迎来了一个大丰收年,一次就卖了4000公斤天麻,收入5万多块。
九里坪村的聂友方听说我赚到钱后,找上门想跟我学种天麻。他家有菌材、有场子,但拿不出钱来投资,我说:“罗老无偿帮助我,我也给你投两万块。”
不到两年时间,聂友方就成为天麻种植大户,收入十几万,还带动村里十几户种植天麻。
在高峰期,牛庄天麻种植面积有20多万平方米,每年收入几千万,你算算,有多少人跟着他脱了贫致了富?我们种植户心里都清楚,罗老是五峰攻克天麻有性繁殖的“第一人”,他要是抱着技术赚钱,早就是牛庄的大老板了。
他当过领导有经验,帮我们在产业上少走了弯路
(张克明,牛庄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欧芹、香葱种植大户)
“种一亩香葱,建一栋洋楼”,在我们合作社院墙上的这条标语不是糊人的,坡坡上的这些房子就是证明。
3月11日,新桥公司又来和我们合作社签订收购合同,农户一亩欧芹、香葱的收入,比苞谷、土豆高出五六倍。
“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把种植户组织起来一起闯市场, (下转第二版)
这是罗老出的主意”。张克明谈起乡里种蔬菜的经历,对罗老钦佩不已。
天麻受技术、气候等条件限制,加上山林资源有限,不可能再扩大种植面积了。牛庄这样冰冻期长的山区,要趟出一条新的增收门路,真的是不容易。
2000年,我们隔壁的湾潭镇试种反季节萝卜成功。罗老经过3次调查,从峡峰公司引种,并与公司签订收购合同。回来后,马上在牛庄村里落实了196亩的种植面积。
从萝卜下种开始,罗老为了帮乡亲们求到“真经”,把技术员请进自己家里“传帮带”。
9月份收获时,碰上公路垮塌,大量萝卜无法外运。罗老想方设法帮种植户销了一部分,没销出去的户则找他扯皮。于是,他拿出15000多块钱补偿了损失。而他自己种的4万多公斤萝卜,全部烂在了田里,一斤都没卖。他老伴李婆婆委屈得直掉眼泪。罗老说,碰到难处,只能先把大伙的利益放在前头。
那年下半年,经过罗老到处推销,一家蔬菜公司收购了144多台大货车的萝卜,销往广州、武汉、上海、南昌等地,经销商都说牛庄的萝卜好吃。
2003年底,罗老请十几个种植大户吃腊蹄子,商量高山蔬菜下一步如何发展。他说,光种萝卜不行,品种要多样化,要建冷库减轻销售压力,还要成立合作社,把种植户组织起来,一条龙服务,一条心闯市场。
现在,我们的蔬菜有四季豆、辣椒、白菜、西红柿等十几个品种,面积从196亩发展到8000多亩,还建了23个冷库,形成了高山蔬菜产业。
罗老当过领导,有经验,帮助我们在产业上少走了弯路。现在,我每次碰到难题,都上门去请教他。
罗老和我们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是他办的好事太多
(何明珍,72岁,牛庄村九组村民,长年帮助罗官章分忧解难)
3月12日,雪后初晴,何明珍和她的两个儿子正在种天麻。听说记者来采访罗老的事迹,何明珍马上把全家8口人喊到火炉旁,给我们讲罗老办的一些好事。
我们住在招风岩的背后,一共有5户。几辈人都是一把锄头拜天,一把锄头拜地,在山里刨点生活。
罗老退休回来,吃了不少苦,帮我们找到挣钱的门路,慢慢过上了好日子。这几年,他年纪大了,得过几场病,李婆婆手脚也不方便,房前屋后的一点田也没力气种了。
前天,我约覃章旭、李太月、胡香安几个人去他家,帮他整好田,种点菜。不光我们几个,前些年,只要罗老家里有需要,村里人都去帮忙,我记得起名字的就有20多个。
他一辈子都在为牛庄拼命,真是苦的很。也落下不少病,脑动脉硬化、胃炎、十二指肠溃疡他都有,我们看了也很心疼。2002年,罗老得了脑动脉硬化,全乡有100多乡亲来看望他,有的拿一只鸡几十个鸡蛋,有的提来腊肉腊蹄子,还有送一罐子蜂蜜的。
罗老和我们感情这么好,是他办的好事太多,帮的贫困户不少。
三组的王德安,神智不大清醒,儿子又是盲人,一家人过得不像是家。罗老一直把这家人瞄在眼里,尽量帮他们。盖房子时,屋顶没大椽子,罗老上山找林场场长弄来好木料,又喊人来帮忙,叫老伴每天供一顿饭,说没工资给,又丢了一条烟抵工钱。
唐吉春患肝病,罗老拿500元做路费,让他到宜昌看病;
李先柏腿痛走不了路,罗老拿500元给他看病,李先柏不要,说已开中药,罗老说,那就去买些营养品吧。
……
按说,罗老有退休工资,他的生活应该过得很好。但我看到他生活却过得很简单,跟我们种田的人没什么两样。比如,他吃饭一直掺着包谷面,锅呀盆呀,破了都舍不得丢,修修补补一用再用。他有一件退休时的中山装,硬是洗成白色了,还破了洞,但他打个补疤接着穿。
在我们眼里,罗老不像一个县里干部,他就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农民,一辈子想的就是怎样让我们牛庄富起来……(记者金贵满、严晓冬 通讯员王登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