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高源 通讯员韩毅
3月31日,宜昌首个营养门诊将在市中心医院开诊,届时每位前来就诊的患者均可获得“量身定制”的个性化食谱处方。
老太看病处方上不是药
只有应吃的食物及用量
张金芳是市中心医院营养门诊的副主任医师。今年春节前她曾接诊过一名来自恩施的73岁的患者李婆婆(化名),这名患者因为尿频、尿急等症状住院治疗,经检查,还有轻度的糖尿病和泌尿性感染。
“李婆婆的糖尿病不重,通过药物就可控制。但病情为何总是反复呢?”张金芳说。据老人介绍,这病反反复复已有4个多月了,在当地医院治疗多次,每次都是出院后不久病情都再度复发。张金芳接手后经多次观察和询问,找到了李婆婆病情反复的病因——因营养不良导致身体抵抗力低下,从而使病情反复发作。
据李婆婆介绍,她基本不吃肉,也没有喝牛奶的习惯,每日除了白米饭,总共也就一个蛋清和一些蔬菜,而且她每天只吃两餐。“根据计算,老人每天摄入的能量为600千卡,仅为正常人的1/3。”张金芳随即针对老人的情况,开出了一份营养处方,处方上没有任何药物,只有老人每天应吃的主食、肉、各类食物及其用量。
经过10天的住院治疗,李婆婆恢复良好,自出院后病情再未反复。
吃个苹果也要因人而异
记者体验食谱私人定制
在营养门诊,记者看到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食物模型。张金芳解释,50克、100克这样的概念对很多病人来说心里根本没准,所以对患者讲解时采用食物模型。模型有蔬菜、肉类、海鲜、点心、水果等日常饮食中需要的种类,每样上面还都表明了克数、包含的热量等。张金芳指着一盘瘦肉模型说:“你看,这块猪肉就是50g,能量为90千卡。”张金芳说。
记者随后现场体验了一回,以记者身高165厘米,体重65公斤为例,设置轻度糖尿病患者、大运动量的健康市民两种场景,且两种例子均为宜昌城区市民。
通过计算,轻度糖尿病患者每天需摄入的总能量为1800千卡,具体到每一类为:主食6两,粗粮米饭各半,瘦肉1两,鸡蛋1个、牛奶250毫升,蔬菜半斤至一斤,水果1个,水果应选择糖分相对较少的苹果、梨、柚子等。而大运动量的健康市民每天需摄入的总能量为2400千卡,具体为:主食8两,瘦肉2两,鸡蛋2个、牛奶250毫升,蔬菜半斤至一斤,水果1个,油20-30毫升。
这两张食谱为何没有具体到每一样菜?张金芳解释,营养医生需根据患者的情况,告诉患者一天中应食用的主食、肉、蛋奶、蔬菜水果、油、盐的数量,和中医里的膳食疗法完全不同。“开食谱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首先要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如地域、民族差异等,其次要根据个人的身高、体重、运动强度、身体状况等综合计算。”张金芳说。
营养门诊长啥样
八成市民没听说过
昨日上午,记者在该院门诊大厅随机采访了10余位市民,其中8人完全没听说过营养门诊,更不知道其用处,而听说过营养门诊的两市民也无法说清。
记者采访还发现,受访者都非常关注养生保健知识,但渠道多以养生保健书籍、微信朋友圈、道听途说等为主。市民王先生表示,之前陪父亲在武汉看尿毒症时,看到武汉的大医院都有营养门诊,但“没有进去过,也不清楚具体是看什么病的”。
51岁的周女士则表示之前完全没听说过“营养门诊”这个词,“只知道中医里有膳食疗法,这两种门诊是一样的吗?”周女士还告诉记者,她经常买关于养生保健的书籍,也经常看关于养生的视频,曾经听人说吃生茄子好,她就尝试过生吃茄子,结果导致肠胃不舒服。知道医院将开设营养门诊后,周女士表示,如果以后获得民间偏方,她都先到营养门诊咨询后再去尝试。
调查中,也有部分市民对营养门诊不以为然。26岁的市民张先生喜欢打篮球,每周至少都会打球三次,每次时间都超过两小时。“今天我是陪女友来看病的。我经常锻炼,一年到头连感冒都很少。营养门诊我真的需要吗?”张先生对此表示疑惑。
营养处方堪比病情药方
未来的医生须会开两张处方
虽然在调查中多数市民“没听说过”营养门诊,但国内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等早已开设。
为何开设营养门诊?市中心医院营养生活科科长王涛表示,如今很多疾病的诱因不单单是疾病本身,也与患者营养状况导致抵抗力低下有关,开设营养门诊能更好的预防慢性疾病,从而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曾有机构对住院患者营养不良进行调查发现,营养不良与营养风险的总发生率为12%与35.5%,其中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29%-61%。
那么什么人需要看营养门诊呢?王涛介绍,营养门诊主要从营养学角度对患者进行调理,针对患有糖尿病、慢性肾衰、痛风、高血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者;需增重或减肥者、各种原因(包括进食差、术后或放疗化疗)引起的营养不良者;处于亚健康状态,希望通过合理饮食预防疾病的人群以及需特殊营养照顾的人群,如幼儿、学生、孕妇、老人等。“2012年卫生部就要求未来的医生必须会开两张处方:一张是针对病情开具的药方,另一张是膳食营养处方。开设营养门诊将是大势所趋。”王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