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廖嘉 通讯员余东山 张允 文/图
说起韩国,脑海中自然会联想到整容,还有炸鸡和啤酒。3月28日,在韩国仁川市,4500多名中国游客在当地一公园参加炸鸡啤酒派对,重温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喝掉的啤酒罐垒起来比山还高,场面蔚为壮观。然而,有一位48岁的韩国妈妈,不爱炸鸡啤酒,最爱中国语言文化,在家相夫教子25年后,只身来到宜昌,留学三峡大学学汉语,圆了自己多年的“汉语梦”,这位韩国妈妈的励志故事感动了众多学子。
25年割舍不下“汉语梦”
三月的三峡大学,桃花朵朵,春意浓浓,而在该校就读的2014级研究生康善喜,却一直忙着准备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无暇欣赏美景。
康善喜来自韩国,但与其他学生最大的不同却不是她的国籍,而是她48岁的年龄。昨日上午,记者与康善喜约好在三峡大学求索溪畔做专访,一身长裙的她从图书馆走出来,随身带着两本文学书,自然中透着知性的优雅和好学,乍一看,很难想到她是一位年近半百的韩国妈妈。
“你好!我是康善喜。”康善喜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目前康善喜已通过HSK汉语水平最高的六级考试,记者能用普通话跟她顺畅交流。
康善喜1968年出生于韩国庆尚北道龟尾市,父亲是个“中国迷”,很喜欢写汉字。因为从小受到父亲的感染和熏陶,康善喜渐渐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早早就在心中种下了一个“汉语梦”。1985年,康善喜进入韩国大邱庆北大学中文系学习,开始系统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如《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唐诗宋词等等。
“上大学时,我认识了丈夫,他是我大学校友。”康善喜甜蜜地说着。1989年大学毕业后,康善喜步入婚姻殿堂,并有了两个孩子。当了妈妈后,康善喜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继续学习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梦想就此被搁置。
即便是这样,康善喜从未放弃汉语学习,她还利用空闲时间去韩国私人书堂教汉语,一边教书,一边自学中国古典文学。
在家相夫教子的生活不知不觉过了25年,当两个孩子渐渐长大先后读了大学,丈夫也忙于工作,康善喜决定到中国留学,她的决定得到了家人支持。经与三峡大学有合作关系的韩国威德大学中文系成润淑教授推荐,康善喜2014年9月来到三峡大学留学,攻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学位,继续追逐“汉语梦”。
湿冷气候让她有点不适应
由于宜昌的气候条件和韩国差异很大,冬季天气湿冷,又没有集中供暖,康善喜初来乍到很不适应。于是她在住宿房间各处都放了除湿剂,一有机会就晒被子,还买了很多羽绒服御寒。
生活的困难,康善喜并不畏惧,对家人的思念却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刚来宜昌时语言交流有些不畅,连倾诉的朋友都没有,无助和孤寂时常袭来。
在学习方面,图书馆的书籍和韩国的放置顺序不一样,想在图书馆下载资料也不熟悉。写课程论文要阅读大量书籍,而她要一个月才能看完、理解一本中文书。更大的挑战是她的研究方向要求阅读大量文言文古籍,这即便是对于一个中国中文系的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然而这些都没有阻挡住康善喜求学的步伐。不会使用图书馆资源,就找中国同学和图书馆管理员帮忙,慢慢学会查找、借阅书籍和下载资料。康善喜成了图书馆“泡馆”常客,甚至与图书馆的好几位老师成为了好朋友。这不仅让她孤寂的情绪一扫而光,还有了汉语的练兵场。
现在,康善喜已学会在手机上使用微信,她和在韩国读大学的儿子、女儿经常在微信上聊天互动,交流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乐事,受她的影响,在大学读英文专业的儿子也开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开始学习汉语。
“康妈”学会了宜昌方言
“第一次见到康善喜,就觉得有点特别,不太像中国人,每次在四楼看见她,都对人微笑点头,很有礼貌。”这是康善喜带给图书馆陈丽丽老师的第一印象。
随着交往增多、了解深入,陈丽丽老师发现康善喜不认生,很快能和人打成一片,性格特别好又谦逊。“康善喜这么大年纪了还在读书,学习执着,很有热情,我确实很佩服她!”陈丽丽老师说。
因为康善喜的年龄几乎和同级的研究生同学的妈妈们年纪相仿,加上她待人亲切温和,同学们都亲切地喊她“康妈”,而“康妈”的勤奋执着也感染了很多中国学生。
“康妈非常认真细心,上课时认真做笔记,课余时间几乎每天都在图书馆学习,是我们心中的‘奋斗姐’,更是我们的榜样。”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2014级研究生李伟伟如此说。
康善喜的导师罗凌博士也对她的学业充满信心:“康善喜学习态度非常认真,很多时间用来读书,善于称赞别人,她总能发现你的优点,有时甚至是你自己都不知道的优点。”
不知不觉间,康善喜来到三峡大学已有一年半时间,还学会了不少宜昌方言。她幽默地抬了抬自己的胳膊肘,说这叫“倒拐子”,形容环境很黑暗,叫“乌其吗拱”……
归国愿做中韩文化传播者
回首在宜昌的留学岁月,康善喜说自己收获很多,“来宜昌以后,打破了自己说汉语的压力和障碍,认识很多朋友,交流各自国家的饮食、服饰、文化等,也是一种收获。”
随着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康善喜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太多太多。她特别喜欢吃中国菜,“宜昌人爱吃节节根,说是吃了对身体好,刚开始我吃不惯这个味道,后来觉得蛮好吃。还有香椿炒鸡蛋,在韩国,我们也吃香椿,但不是炒着吃,而是拌着吃。”
“去年三峡大学桃花节上,我自制了韩国泡菜和拌饭,端出来跟老师和同学分享,他们都说很好吃。其实,中国和韩国的饮食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吃辣,就蛮符合韩国人和宜昌人的口味。”康善喜笑着说,她还经常到图书馆的张小英老师家里学包饺子,还跟着张老师接触并喜欢上了中国京剧。她喜欢中国的服饰,陈丽丽老师就送给她一件旗袍,她爱不释手,还特地穿了这身旗袍去台湾旅游。
“如今中韩文化经贸交流频繁,我学成归国后,愿做中韩文化的传播者,为两国文化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康善喜说,将来如果家乡和宜昌市有文化交流活动,她很乐意当志愿者。
本报记者对话康善喜:
我也看《太阳的后裔》
宋慧乔是我的偶像
记者:现在正热播的韩剧《太阳的后裔》,您看过吗?
康善喜:我也在追这部电视剧,我很爱看,韩国人都喜欢看这部电视剧,主演宋慧乔好漂亮,她是我的偶像。
记者:炸鸡和啤酒,韩国人真的爱吃吗?
康善喜:在韩国,街边有很多炸鸡店,每个店的口味都不一样。韩国年轻人确实很爱吃炸鸡,而且吃炸鸡,啤酒是必不可少的。
记者:在宜昌留学时,去过哪些地方?印象如何?
康善喜:去过三峡大坝、三峡人家、三峡竹海等等,宜昌的水好美,碧绿透亮,我很喜欢宜昌的山山水水。
记者:为什么您在25年后又想到要重新学习汉语?
康善喜:在韩国,除了公务员、教师等“好职业”外,很多妇女结婚生子后,就不外出工作了,在家相夫教子,直到抚养孩子成人,等孩子读大学后,又会重新出来学习奋斗,我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角色,追求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记者:学成归国后,您还会来宜昌吗?
康善喜:其实我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毕业论文完成后,带着家人游宜昌。宜昌有美丽的三峡风光,很多诗人在这里留下了美丽的诗篇,我要带家人去看看,还要去参观秭归的屈原祠,在韩国时我就读过屈原的《离骚》,还有那么多三国文化的历史遗迹,我好想去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