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综述之一
首季高开启新局
记者 雷鹏程
增幅8.7%!
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全市在“十三五”开局之年首季,各项经济指标全面高开,多个指标高于全省同等城市,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推动全市经济总体企稳回升。
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一季度,全市25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包括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2%,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4%,高于全省4.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3%,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1.6%,高于全省7.5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增长37.6%,高于全省28.5个百分点。
“在高基数上保持稳健不容易,稳中再进更不容易。”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强调。
面对经济下行巨大压力,宜昌经济为何逆势上扬?
市经信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宜昌工业经济扛旗引路,为经济总体企稳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了1512家,新增77家,全市41个大类行业中,有32个行业产值保持增长,主要工业支柱产业全部实现增长。
其中,精细化工产业总产值482亿元,增长11.5%;食品饮料产业总产值420亿元,增长15.2%;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223亿元,增长13.1%;新材料产业总产值191亿元,增长21.5%;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124亿元,增长19.6%;旅游业收入102.6亿元,增长29.2%;40家重点物流企业实现总收入108.1亿元,增长62.8%。
同时,有效投资持续增长,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55亿元,增长18.4%,总量位居全省第二;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449个,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一倍。
产业、投资持续发力,源自降成本、补短板等改革外力推动和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内力驱动。
今年,我市通过大用户直供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宜化股份、南玻硅材料、华强化工等24家工业企业签订直接交易合同电量82亿千瓦时,企业年可节约电费支出6亿元;出台促进国有融资担保机构加快发展的意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降低企业担保抵押成本。
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工业企业驶入转型升级快车道,一季度,扣除高能耗用电大户用电量同比减少的影响后,全市工业用电量实际同比增长3%,其中轻工业用电量3.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
黄金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最终转化成经济发展的黄金效益。
在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逐年下降的同时,电商、健康、现代农业、物流等新兴产业逐渐发力,用工需求持续增多,成为仅次于生产制造类行业的用工大户,营销、财务、主管、经理、技术人员等技术含量较高岗位用工需求占30%以上。
同时,南玻高效多晶硅片、华强科技产业园、凌云飞机维修基地、海航宜昌通航产业园、东土科技工业互联网产业化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建设投产,为持续转型升级增添了后劲。
这一系列发展红利驱动着百姓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据了解,全市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023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2404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572人,创业担保贷款7691万元,扶持创业975人,带动就业436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68%,较去年同期下降0.9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