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经历宜昌的夜晚,你就不会完整地了解宜昌。
“白日千人拱手,夜里万盏明灯。”古诗中的宜昌,一派昌荣景象。
这座崛起于厚重历史的生态之城、文化之城、开放之城,正以腾飞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过去,人们与风景如画、人杰地灵、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城市的美丽邂逅往往发生在白天。如今,越来越多的夜游产品借亮化工程的东风,让游客用全新的视角欣赏宜昌夜景的万种风情。
当华灯初上,徜徉长江之滨,欣赏万家灯火、灿烂星光,对市民和游客而言,是一种再美好不过的体验。
■ 吸住睛 宜昌旅游开启夜游模式
“坐在甲板上,吹着略带腥味的江风,看江南远山如黛,江北灯影憧憧。宜昌的夜晚,如此神秘、婉约、柔美。”5月3日,市民王琛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分享了这样一段文字。4月28日晚上,他和29位微信征集的“夜游体验师”一起,共同见证了“交运·长江夜游”首航仪式暨产品推介会在长江三峡8号游轮上盛大启动。
赏景何止白天,风光不止一轮。从这天开始,宜昌市民和外地游客在宜夜游活动又多了一个新选择。这个以长江沿岸夜景为依托,以夜过葛洲坝船闸为亮点的夜游产品,填补了宜昌夜间旅游产品空白,开启了宜昌城市旅游的新纪元。
舟行江面,穿三座主体大桥,体验葛洲坝水涨船高。天然塔、磨基山、镇江阁在夜幕中如星辰闪耀,璀璨迷人。
这一边,新的夜游航线已经扬帆起航,那一头,老的景点景区正在华丽蝶变。三游洞,这个承载了无数宜昌人记忆的自然地标,也因注入新的智慧元素而焕发生机。
经过一段时间的提档升级改造,三游洞景区将于今年5月陆续推出奇幻夜游全新旅游体验。其中,三游洞楚塞楼推出大型多媒体舞台剧《三峡·绝代风华》,以4D多媒体形式讲述杜鹃啼血、巫山云雨等经典故事,华美绚烂的舞台效果让观者如身临其境。三游洞以三位圣人的游历故事为蓝本,打造《曾经沧海》音乐灯光秀,通过变幻山河美景,制造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让观众仿佛回到千百年前,重温诗人们当年来此一游的景象。古军长廊以全新的4D光影特效再现将军垒历经战火累累仍屹立不倒的场景,重现历史长河中的烽火狼烟画面。
夜幕之下,一个新的时代大幕正在缓缓开启。滨江之城宜昌的夜晚,浓墨重彩,充满期待。
■ 吸住金 多元需求呼唤夜游时代
“中国那么大,河流那么少。长江那么长,亲水而无防的江岸那么少。宜昌白天玩的地方那么多,晚上去的地方那么少。”在宜昌交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柳兵眼里,日新月异的宜昌旅游,还有一丝缺憾。
纵观宜昌,白天旅游产品日益丰满成熟。八方游客,无不为骄阳映射下的每一寸绿土叹服。但当暮色降临,人们卸下一身劳顿疲累,想要在如水的夜色中寻找一份惬意与放松,却找不到合适的皈依。
一个城市的短板,也是众人的期盼。柳兵告诉记者,宜昌旅游部门通过现场咨询、发放问卷等形式对游客市场进行了深度调研。分析发现,以宜昌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来宜商务旅客以及宜昌本地市民对城市夜游存在较大消费需求。
而早在5年前,实施中心城区亮化工程,打造都市夜游和峡江夜游产品就已多次被写进市委、政府相关文件和旅游发展规划中。2015年7月,副市长王应华专题调研宜昌乘船夜游,充分肯定了宜昌夜游产品的未来。
同年夏天,清江画廊夜游清江项目一经启动,就俘获了一大批游客的芳心。游船运营至今,人气一路看涨,在为景区吸纳更多客源的同时,也印证了宜昌夜游市场的无限潜力与价值。
一支独放不是春。宜昌旅游呼唤更多高品质、大众化的夜游产品。千呼万唤之下,“交运·长江夜游”等项目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彻底颠覆了“白天游览、晚上住宿”的传统旅游模式,让游客能够全方位、全时段了解宜昌本地及三峡旅游特色、人文风貌。
一黑一白之旅,一静一动之间,宜昌旅游形象愈加立体、饱满。
■ 吸住心 服务品质释放夜游魅力
这个“五一”,2400余名游客选择在长江三峡8号游轮上畅享宜昌夜景。船外灯火辉煌,水余莽莽。船内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新鲜感过后,如何更好地留住人心,是摆在所有旅游人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为让游客获得最佳夜游体验,交运集团投资40万元对长江三峡8号游轮船体进行了亮化设计,并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
走上游轮,在豪华舒适的演播厅观看峡江风情民俗表演,在江风轻拂的甲板上听现代摇滚乐演奏,在宽敞明亮的茶餐厅品味宜昌特色小吃……多维度、广覆盖、独具三峡特色的综合旅游体验让人欲走还留。
“这条夜游产品不是开启了一条夜游船,而是一个平台与一个城市的互动。”柳兵说,“我们要将这一产品打造成为市民与游客共享的空间,宜昌旅游的新品牌、新名片,一场集视、听、味、感于一体的旅游盛宴。”
好的夜游项目需要好的环境品质支持。我市正广泛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加大城区夜景灯光工程投入,尤其加强对江南点军区、葛洲坝船闸以上黄柏河区域的亮化工程改造。
用不了多久,“以景带城、以城托景、景城融合”的现代夜景都市魅力将进一步发散,夜色中的宜昌旅游,将大有可为。
“宜昌夜景美,我要去看看。”博友望东西南北说。
宜昌市民离不开公园。
清晨,滨江公园晨练,夜晚,运河公园中夜跑。出行,橘东园内小憩,放假,柏临河湿地公园里漫步。
近年来,随着城区版图的快速扩大,城市公园多了 ,绿地面积大了,大城建设带动的“八大公园 六大水系”应时而生,新旧公园焕然一新,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功能,丰富了市民生活。
截至2015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38%、绿地率36.8%,在全省市州名列前茅,为市民打造一个绿色温馨家园。
擦亮宜昌窗口节点景观
“我下午要乘火车去武汉,离发车还有1个小时,正好到这个公园来休息休息。” 4月29日,宜昌东站,外地游客孙先生正在橘东园内小憩。
橘东园,与宜昌东站隔街相望,是来宜游客看见的第一抹风景。公园尊崇自然,顺势而建,尽管面积不大,但通过搭配造型别致的罗汉松、榔榆,色彩热情的美国红枫、月季、红花酢浆草等植物,再加上宜昌味道浓厚的乡土石材,营造出一片错落有致、红情绿意、春意盎然的宜人景色,为游客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园内一座造型别致的公共服务建筑,整合了多项服务功能,让过往游客既可以休息健身,又可以享受多元化服务,与宜昌东站“无缝对接”。
橘东园项目负责人温铭鑫告诉记者:“橘东园是宜昌的窗口节点景观,过去这里是个废弃工厂,2015年3月,市园林局对橘东园进行了全面改造,不仅擦亮了宜昌东站片区的城市窗口,还很大程度缓解了东站广场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原本残垣断瓦的荒坡地上,橘东园破茧而出,变成了服务公众的公园绿地。2015年7月,橘东园建成投入使用,既缓解了宜昌东站人流压力,又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城市形象。
橘东园自建成以来,深受游客欢迎,已然成为宜昌东大门色彩斑斓的城市窗口和城区的绿色屏风。
老旧公园改造“老而弥新”
4月29日,滨江公园中段提档升级正在进行细小的收尾工程,市民们就迫不及待地入园游玩。
滨江公园中段于1983年开始建设,至今已有33年。随着滨江公园人流量的不断增大以及公园功能需求的多样化,对公园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整治地段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其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等不尽合理,且服务设施相对陈旧缺失,已不能满足市民活动需求。改造段存在“平、挤、破、杂”等问题。
滨江公园中段改造迅速被纳入我市“三项整治”,公园改造秉承拓空间、优结构、疏交通,促融合、显山水、增色彩、讲协调、求统一的特点。打开主要景观节点视觉廊道,形成疏密有致的林相空间,将江南的山水引入公园,彰显山水城市特色。
谈起滨江公园的改造,市民王正玉婆婆告诉记者:“我前半年在上海,回来发现滨江公园变化好大,10岁的小孙子现在闹着要转学到宜昌。”
市园林局副局长吴杰介绍, 2016年,该局计划实施重点园林绿化工程项目14个,计划总投资6亿元。按照“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加强园林项目的谋划储备。新建公园常建常新,老旧公园改造“老而弥新”。
未来打造城市园林观光游览线
在建成一批、提档升级改造一批的同时,我市还有多个公园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园林部门未来规划将它们连线成片,形成体系,打造城市观光游览线。
“柏临河湿地公园,目前基本完成一二标段建设,正在开工建设第三、四标段,力争年底之前全部建成开放。”伍家岗区园林局局长徐昆平向记者介绍。
柏临河湿地公园还未完全建成,就吸引了大批游客游玩。设计秉承 “一轴二带四区八景”,滨水活力体验、生态人文展示、康体运动休闲、生态湿地保护四个区域受到市民欢迎。即将建成的田园牧歌、文化展廊、湿地岛链、康体氧吧、崖壁探幽、杉林水岸、湿地体验七个景观更是受到游客的广泛赞誉。
与柏临河湿地公园不同,松林公园仍处于规划阶段。它地处中南路延伸段与中南一路之间,占地6.4公顷,海拔高度127米。根据规划,公园定位成服务周边居民,集休闲、观景、娱乐于一体的公共社区活动公园,同时种植宜昌当地特有树种山樱桃树,打造宜昌首个以山樱桃树为主题的、集观赏与采摘于一体的体验园。尽管该园目前还处于规划阶段,但市园林局已经确定今年要建成并向社会开放。
未来,宜昌公园、道路绿化将连接成景,市园林局已着手编制《宜昌市城市门户景观建设规划》(含城区“绿化、彩化、香化”规划),对城市门户景观的“口、线、点、标志物”统筹规划;提高城区道路与城市山体的融合度,进行一定的绿化预留空间;增加植物景观层次感、丰富植物色彩,提高视觉冲击力。对城区内高速路、机场、港口、铁路等城市重要出入口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对城市迎宾线路进行规划,打造城市观光游览线。
记者 田东明 通讯员 张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