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热线
  新闻
专题
资讯
要闻
  房产
二手
楼盘
装修
  旅游
线路
景区
游记
  健康
两性
时尚
数码
 交易市场
 三峡特产
三峡论坛
便民电话
半山云庭
   新闻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资讯  |  专题报道

宜昌文化农庄悄然兴起的背后

来源:[ 三峡宜昌网-三峡商报 ]   2016-05-06 09:25:09 作者:   选择字号:大

  记者 佟茜洁

  五一期间,微信朋友圈热闹非凡,微友们争相晒出各自在周边文化农庄游玩的照片,一时,到文化农庄休闲游玩俨然成为最受宜昌人欢迎的度假方式。大家在纷纷点赞之余,惊奇地发现,目前宜昌城区及周边县市,一种集特色种植养殖、餐饮休闲娱乐和文化收藏鉴赏为一体的文化农庄正悄然兴起。文化农庄兴起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经济驱动?它们的兴起对一度荒芜的乡村文化会带来怎样的意义?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周边的10多家农庄,采访相关的主管部门负责人,以期挖掘到农庄兴起背后的文化内涵。

  市民小长假热衷游农庄

  五一期间,市民雷女士和朋友相约来到夷陵区鸦鹊岭的“朱家楼子”农庄游玩,正值薰衣草和冰菊盛开的季节,辽阔、流畅而茂盛的花海在烂漫的春光里,涌动着蓬勃的色彩,让来客叹为观止。

  “朱家楼子”是以种植中药材为主的文化农庄,现年46岁的农庄主朱邦才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药学系,后转战商海,开办药店,如今已拥有44家之多的“采之林”连锁药店。三年前,朱邦才投资八千万元在自己的家乡,建起占地约两千亩的“朱家楼子”农庄。据朱邦才本人介绍:农庄都是采用精心挑选的中药材种子,根据时季错开种植,如此,一年四季,游客都可以欣赏到不同的鲜花。

  雷女士和朋友们当天玩得十分尽兴,她告诉记者:“在这里游玩,既能观赏奇花异草,还能增加知识,况且离城才一个小时的车程。”与雷女士一样热衷于在文化农庄游玩的本地游客还不少,尚没有正式开业的“朱家楼子”五一期间就迎来近千名游客。

  记者从不同的渠道了解到的信息表明:五一期间,宜昌比较有特色的文化农庄都是人气爆棚。宜昌城区半数以上的家庭都选择在文化农庄度假。

  文化特色不一良莠不齐

  与“朱家楼子”鲜明的中药材文化特色一样,位于夷陵区龙泉镇稻花香集团附近的滴水岩农庄则体现在仿古建筑上。依山傍水的滴水岩农庄由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群构成。据农庄主高朝平介绍:该农庄仿古建筑均由当地的老式木匠纯手工打造,所有门窗、雕栏等均全部采用传统的铆接技术,没用一颗铁钉和一盒胶水。对用这种方式“留”住传统的建筑文化的做法,高朝平十分自得,他说,这种工艺十分费工,在民间濒临失传,如果不是他的堂兄精通这门手艺,而自己又不惜代价,根本不会再复建出这样的三峡民居。

  5月1日,记者在滴水岩农庄采访时正好遇上宜昌文化名人姜祚正先生,他告诉记者:“滴水岩农庄的建筑本身就是三峡民居代表作品,游客在游玩时,会感受到民间建筑的韵律节奏感和民居文化的实用功能与审美意义。”

  除了像“朱家楼子”、“滴水岩”之类的大型文化农庄,不少中小型文化农庄也展现出隽永的人文特色。位于西陵区沙河村的艳青农庄,以革命圣地延安的窑洞为建筑风格,在这里可以欣赏久违的乡村电影,也可入住全国最大的空中帐篷。夷陵区土门村的“青青茶花园”农庄则以种植各类茶花和养殖各色锦鲤为特色,游客可以赏茶花,观锦鲤,同时炭烤锦鲤也是特色餐饮。与“青青茶花园”相距三四公里的“野鸭湖”农庄,收藏了不少宜昌书画家、摄影家的书画、摄影作品,让游客在休闲娱乐之余还能欣赏到宜昌名家的艺术作品。点军区的鲟问农庄,以长江里的古老珍稀鱼类——中华鲟为文化主题。

  落户点军区的流沙河工坊,是由手工艺师朱洪波兄弟俩经营,他们平时忙于手工创作,闲时种草喂马,游客过来随意参观他们的皮雕、木雕、陶艺作品等,也坐下来喝茶聊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像朱洪波这样本身就是文化匠人的农庄主并不多,更多的文化农庄主是办企业出身,积累一定资金,然后投资建农庄。部分农庄主的文化素质并不高,没有清晰的文化定位,感觉像包罗万象,实际却不伦不类。譬如有的农庄又供菩萨,又搞垂钓,五花八门,不着边不着调。这些伪文化农庄无疑破坏人们对新兴文化农庄的良好印象。

  “乡绅”文化的探索与回归

  记者在对宜昌数十家文化农庄进行调查后了解到:宜昌的大多数文化农庄是由以餐饮服务业为主的“农家乐”衍生过来,为了吸引更多的客人,餐馆老板对餐饮环境进行装修改造,注入一些文化元素。有的还不断扩大规模,扩张经营,就渐渐形成当前的文化农庄。

  与风靡全球的台湾家庭农场一样,宜昌文化农庄多数是由都市精英回到乡村开办的。像滴水岩农庄的农庄主高朝平是宜昌知名纯净水厂家——“法官泉”的经营者;宜都“田婆婆”农庄主刘洪进曾是知名媒体人;点军区鲟问农庄主牟宗友是资深广告人;夷陵区贺园的农庄主之前开办超市;“朱家楼子”的缔造者朱邦才则是药品商等等,这群农庄主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着浓浓的乡村情结,他们在都市打拼中积累一定的财富与资源,回归农村,建设家园。

  对于这群农庄主,年届八旬的姜祚正老先生有一个“定位”:“他们的思想与行为都很像过去的‘乡绅’”。姜祚正说,过去农村一乡一村都有一两名乡绅,作为宗族核心人物的“乡绅”,对当地的文化、经济、社会秩序起到促进和维护作用。古话就有“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之说。

  曾在媒体供职的刘洪进依然保持着媒体人的洞察力,他说,除了乡村情结,创业商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返乡动因。正是由于这两大驱动力,大量的都市精英带着资金、眼界、资源来到乡村。刘洪进说,其实许多农庄主与自己一样,初衷或许并没有那么宏伟,但是在参与乡村建设的事业中发现,农村绝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农村的文化建设极度匮乏,日渐成为文化的“沙漠”。而文化农庄的兴起,可以留住更多的青年农民就近打工,带动一方的文化建设。这些新时代的新乡绅让一度荒芜的乡村文化看到希望。

  面对着越来越多文化农庄的兴建,牟宗友解释道:“乡愁是一种永恒的情结,归隐乡村是中国人的一种永远的冲动。正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那样,回到广阔的乡村田野,体验原生态生活,在事业有成的人群中成为一种新兴的投资选择。”同时,牟宗友也表示,由于文化农庄投资大,收益微弱,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许多农庄在进一步建设中难以为继。亟需政府主管部门在资金、人力和人才方面予以支持与帮扶。




  相关链接



Copyright © 2002-2012 www.sanxia.net All Rights Reserved.三峡宜昌热线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11189号-2
免责声明:三峡宜昌热线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
热线客服E-mail: webmaster*sanxia.net   三论客服E-mail: bbs*sanxia.net (发邮件*号请改成@)
关于我们 - 隐私权保护 - 信息合作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