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财政局为确保到2018年所辖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24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44.3万贫困人口脱贫销号,创新投入方式,改革管理模式,破解在扶贫资金使用上长期存在的钱不够花和钱花不好的难题,强力推进精准扶贫。
增加扶贫投入,把支出责任“扛起来”。在预算安排上向精准扶贫聚焦,做到政策向贫困一线倾斜、资金往贫困一线投放。市级财政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5%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当年清理回收可统筹使用存量资金中50%以上用于精准扶贫,今年市级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1448万元,连续两年保持40%以上的增幅,较好地履行了财政投入责任。
激励自主脱贫,把农民主体“立起来”。今年该市预算安排21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形式,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红茶、畜牧、林业等特色产业,激发自主脱贫内生动力。在特困村安梓溪开展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扶贫项目建管一体化试点,到村到户帮扶项目让农民群众自选、自建、自管、自用,变政府包办为村民自己当家作主。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推动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
引领金融扶贫,把金融资本“引出来”。创设财政增信惠农贷,财政设立风险补偿资金,与银行共担风险,引导金融资金支持中小成长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有扶贫带动作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调查、优先审查、优先放款。
联动社会扶贫,把社会资源“聚起来”。设立三峡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带动社会资本支持现代农业,夯实产业扶贫根基。支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提供专业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筛选一批适合采取PPP模式的扶贫项目向社会推介,让社会资本上山下乡,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
救助因灾致贫,把灾害风险“控起来”。该市设立农业救灾应急资金,整合森林病虫害防治、山洪灾害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各类救灾资金,发挥资金的聚合作用,实现精准救灾和高效救灾,减少因灾致贫。支持加大政策性保险保费财政补贴力度,支持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森林保险保费补贴等试点,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联合保险公司开展农业大灾保险等专题研究,探索建立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保障兜底脱贫,把政策底线“兜起来”。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新农保范围,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家庭按规定程序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将贫困家庭全部纳入新农合政策范围,提高贫困户大病报销比例,降低贫困户大病保险起付线。建立农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实现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当年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国家公布的扶贫线标准。
统筹扶贫资金,把小钱散钱“统起来”。市财政局将原来水资源费、水利基金等6个专项资金整合,集中财力重点保障扶贫投入。扩大县级统筹自主权,改革扶贫项目审批办法,实行资金、项目、招投标、管理和责任“五到县”。创新扶贫资金分配方式,在农村饮水安全、特困村脱贫攻坚等扶贫项目安排上,以因素法、目标任务法、绩效评价法切块下达扶贫资金。实行“大类间统筹、大类内打通”的资金统筹管理办法,建立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之外的资金由县级政府自主安排、统筹用于精准扶贫。
服务放管结合,把行政审批“瘦下来”。该市财政局在全省率先出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财政服务的意见,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基层放权。在全省率先取消扶贫项目财政报账制,改为财政审核、部门报账;取消扶贫项目市级审批制,改为县级审批、市级备案;取消政府采购方式审批,改为部门依法自主选择、报财政部门备案;下放省财政厅委托市州办理的项目集中采购权、项目审批权、检查验收权;财政部门退出扶贫预算执行环节的项目申报、评审、变更审批等环节,专注于扶贫资金监管。
评价扶贫绩效,把绩效问责“严起来”。委托第三方对100万元以上重点扶贫项目实施预算绩效评价,对市扶贫办实行部门整体绩效评价。以扶贫资金分配、拨付、使用为重点,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并对扶贫资金“躺在账上酣睡”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坚持以政策实施效果为导向,创新资金分配方式,对农村饮水安全扶贫资金全部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根据项目检查验收和预算绩效评价情况分配。
(原载《中国财经报》5月10日第四版 通讯员刘先华 鲁作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