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热线
  新闻
专题
资讯
要闻
  房产
二手
楼盘
装修
  旅游
线路
景区
游记
  健康
两性
时尚
数码
 交易市场
 三峡特产
三峡论坛
便民电话
半山云庭
   新闻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资讯  |  专题报道

宜昌创新法治乡村建设述评

来源:[ 三峡日报]   2016-05-30 10:00:47 作者:   选择字号:大

 农村法治盲区过去曾长期被人忽视,“法治乡村”建设成为依法治国的短板。

  近几年来,宜昌从顶层设计入手,通过全面实施“法律服务进农家”,率先在全国破题开局,极大增强了宜昌建设全国同类城市依法治市示范区的权重,《人民日报》为此作专题报道,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宜昌经验”引起全国关注。

  实际出发,宜昌市情引发宜昌实践

  农稳则国稳。这一千年定律对今天处在转型中的中国依然适用。

  宜昌“法进农家”实践的缘由,正是催生于复杂的农村各类纠纷与解决纠纷法律手段欠缺的矛盾中。导致这一结果的关键是法律服务工作队伍资源在农村的供给严重不足。

  市司法局去年6月曾组织了一次调查。

  调查反映,宜昌农村基层法律服务资源严重匮乏,有些地方更是严重短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每万人仅有法律服务人员0.96名。兴山县更少,每万人仅有法律服务人员0.32名。而在城区的西陵区,每万人比例为10.74名;在全市,这一比例为每万人2.41名。在宜昌全市87个乡镇中,仅有17个乡镇拥有基层法律服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不足70人。

  农村为什么没人愿意提供法律服务?首先是“缺粮”、生存的忧虑;其次是“缺娘”、政策支持不足。前者是农村法律服务市场有限,无法容纳更多法律服务人员从业;后者是目前国家政策倾斜支持不够,导致农村留不住法律人才。近年来,兴山县陆续有5名律师离开该县到外地执业。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宜昌,以创新为动力,在全国率先开启了“法进农家”的“宜昌实践”。

  顶层设计,法务网格催生宜昌经验

  “法进农家”是民生工程。宜昌市委于2014年12月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意见》。《意见》提出:宜昌要以“法务网格工程”为支撑,加快建设具有宜昌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实施“法务网格工程”,宜昌起步早。

  2012年,宜昌被列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以人为本、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的“一本三化”社会管理新体系由此诞生。

  也就在当年,宜昌开始设立街办(乡镇)法务指导中心、社区(村)法务工作站、法务网格“三级平台”;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专业人员、法制宣传员、特殊人群关照员、法律援助协办员“五员上阵”。宜昌“法务网格工程”从此借网织网。

  “法进农家”最终在宜昌的全面实现,得益于2015年宜昌“三万”活动的强力推动。这一年,“法律服务进农家”被纳入全市第五轮“三万”活动“1+3”的重要内容,宜昌把群众对法的需求与“三万”活动政策红利结合,在全市普遍建立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法务网格工程”成为宜昌司法形象标志。

  “法务网格工程”的基础是“两大平台”。人的平台。在全市建成县(市、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3个、乡镇(街道)法务指导中心109个、村(社区)法务工作站1591个、法务网格10961个,有1.1万余名法务联络员、近4万名法务工作者为此开展服务;信息网络平台。3年时间、300万元投资,建成13个适合宜昌司法行政业务需求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应用系统。

  “法务网格工程”的关键保障是政府。针对农村人力、财力薄弱的现实,政府当“娘”,网格的布局由政府主导、司法行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政府按照就地就近原则,确定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干部、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按照定点定人和递补互助方式,负责网格内的法律服务工作;政府出“粮”。各地将法律顾问补贴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不低于3000元/村(社区)的标准落实到位。

  宜昌“法务网格工程”的实施,专业的法律服务向基层尤其是偏远地区延伸,有效破解了当前农村“法治”难题,有法治意愿的群众得到了法治手段的帮助。2012年以来,全市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095件,受理法律援助事项102151件,办理案件数同比增长112%。仅在2015年开展的“法律服务进农家”活动中,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59件、法律援助事项9037件。

  多方受益,热点难点难成稳定堵点

  “法律顾问全覆盖是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有效破解了农村普遍存在的不愿请律师、请不起律师、不知道怎么请律师难题。”市司法局局长张德才说。

  农村为鸡毛蒜皮小事闹纠纷成刑案、甚至变成社会热点为大案,这类事情不鲜见,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难点之一。法进农家,“排爆”功效明显。

  2015年5月,当阳市草埠湖镇突刮8级大风,吹倒马窑村数根电线杆,该村18户农户鱼池鱼因停电停氧死亡,损失60多万元。其中有一户养殖户父子都是两劳人员,好不容易借了几十万准备养鱼致富,希望顿时泡汤。群情激愤的村民约定第二天去镇政府集体上访。该村法律顾问罗爱国得知信息后,立即赶到现场,理性帮他们分析受损的权益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横扯扯不赢”。即将爆发的火山因此平息,目前此案一审法院判决有关方面向养殖户赔偿损失数十万元。

  夷陵区是全市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试点地区,“法进农家”推动了该区基层法治建设的完善,树立了律师形象。

  田斌是夷陵区鸦鹊岭镇8个村的法律顾问。他告诉记者,现在,这些村干部不但邀请他共同审议当前需要订立的集体经济合同,更请他审查了前几年的合同,从中分析潜在的法律风险。驻村以来,他帮助审查经济承包合同200余份,累计金额达500万元,指导参与调处村级重大疑难纠纷20余起。因田斌指导受益的村干部们不时宣传“有麻烦找田律师”,田斌在当地信任度和认可度大大提升。

  2012年以来,全市7个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82个村(社区)被命名为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率达60%以上。

  “法进农家”,律师参与对征地拆迁、医疗纠纷、道路交通事故、治安案件等牵涉农民群众利益多、社会关注面大等重大事项的攻坚调处贡献更为突出。

  西陵区窑湾乡茶庵村毗邻三峡大学,2014年初,在该村四期安置房建设中,工程发包公司资金链断裂。农民工们1500余万元工资支付无望,便堵路、堵政府,社会影响巨大。西陵区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协调涉事公司与政府、农民工代表座谈协商,最终在春节前解决农民工工资300万,春节后又筹措650万元,并制定了后续解决方案,一起极有可能“民转刑”的群体性事件圆满化解。

  “宜昌推行的‘法律服务进乡村’活动回应了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化解了影响社会稳定的堵点,成为了‘法治湖北’的新亮点。”《湖北司法》在《农村法治建设的“宜昌实践”》一文中如是说。

  记者 章良 通讯员 杨柳




  相关链接



Copyright © 2002-2012 www.sanxia.net All Rights Reserved.三峡宜昌热线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11189号-2
免责声明:三峡宜昌热线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
热线客服E-mail: webmaster*sanxia.net   三论客服E-mail: bbs*sanxia.net (发邮件*号请改成@)
关于我们 - 隐私权保护 - 信息合作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