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举国庆祝党的生日,而他们奋斗在抢险救灾一线,守护着城市的干净整洁。他们中有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也有普通群众,他们就是孙家湾垃圾填埋场的垃圾转运工队伍。
“离我们远点,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洗澡刷牙了!”7月4日下午,记者在孙家湾垃圾填埋场见到了这群最可爱的人,一见面他们就刻意避开了记者,一句简单的玩笑话,瞬间让人热泪盈眶。
正是因为有这群朴实的、最可爱的人的日夜坚守,我们的城市才有今天的靓丽整洁。
迅速反应 沉着应对提前部署
暴雨、大暴雨、持续暴雨。
从6月30日开始,宜昌出现新一轮大面积强降雨过程。面对突如其来的持续性大暴雨,孙家湾垃圾填埋场快速反应、科学决策、上下齐心、众志成城、团结奋战,迅速展开防汛抢险救灾工作。
17:30,正在下班回家路上的孙家湾垃圾填埋场副场长向先华、石仕新、现场作业手张应高、电工刘民等8人的电话陆续响起,电话那边传来了值班场长杨珩和生产科科长李佑智的声音:“雨越下越大,现在已经启动紧急预案,请立刻回填埋场,做好抢险应急准备。”
灾情就是命令,接到电话的几人二话没说,连忙赶回各自的工作岗位。当天20:00左右,市固废处置管理中心主任舒翼冒雨赶赴填埋场,带队步行全场巡查,再次检查发电、水泵设备、沿途路况和排水截洪沟是否通畅。一个半小时后,第一次全员巡查结束,所有人员早已浑身湿透。回到办公室的舒翼顾不上换身衣服,第一时间向市城管委汇报了现场情况,同时又根据刚刚巡视的结果和相关人员进行讨论,结合实际商讨救灾预案。
之后,一项项指令迅速发到了值班人员的手机中,而那些重点区域、路段,也时不时出现星星点点的手电光。
与此同时,市城管委已经沉寂的微信群,仿佛一下子被惊醒,“请值班同志做好现场巡查”;“好,将实时关注雨情、汇报灾情”……一条条反馈信息迅速、坚定。
22:00,雨势逐渐减小,微信群再度安静下来,填埋场值班人员这才抽空吃上了早已凉透的晚饭。
晚饭后不久,新一轮大暴雨来临。值班人员立刻回到各自岗位再次检查相关设备运行是否正常,重点岗位定岗定人值守,舒翼则带队开始了第二轮巡查摸排险情。当第二轮巡查结束时,已经是7月1日凌晨1点了,听着窗外“啪啪啪”的雨声,所有人的心都紧紧地揪着,不敢有丝毫放松。
雨情、水情、灾情,时刻牵动着市城管委党组书记、主任张毅的心。凌晨3点,张毅打来电话,询问现场情况,并一再强调此次强降雨持续时间长,要加强巡查,要强化责任意识和底线思维,根据实际情况完善预案,一定要保证城区垃圾运输畅通。
“那是最难熬的一个夜晚。”杨珩心有余悸地说道,“每天早上6点,垃圾清运车从全市各个垃圾中转站出发,将全市垃圾转运到我们填埋场,我最担心的是垃圾清运车能否畅通进来的问题。”
持续暴雨 积水塌方道路瘫痪
6:00,暴雨倾盆而下,第三趟全员巡查接近尾声,灾情出现,由于连续的大暴雨冲击,进场道路局部损毁,沿线出现四处较大的坍塌、滑坡,排水截洪沟严重淤堵,沿线水电设备受损,填埋场内供水、供电中断,应急发电设备启动。
杨陈龙、杨珩、向先华、石仕新、李佑智、张宏等人立刻赶回填埋场拿工具,召集人手。由于截洪沟水流湍急,路面到处是碎石、瓦砾和淤泥,队员们在清除淤水的时候手腿都不同程度地被划破,疼痛异常,但他们毅然忍受疼痛坚持在一线,分工合作,挖淤泥疏通,装沙袋、扛沙袋加固,清理塌方。
杨珩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随着雨势的加大,早上7点,他接到垃圾中转站站长周荣的电话,通往孙家湾垃圾填埋场的主要通道磨高路路口出现大面积塌方积水,积水深度超过1.5米,另外两条小路也有不同程度的塌方,垃圾转运车辆无法进入。
据介绍,从磨高路路口到填埋场还有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主要通道两头均出现塌方、滑坡,外面人进不来,填埋场里面的人出不去,沿线的电力设施受损,导致通讯一度中断,情况十分严峻。
“手机信号不好,舒翼就拿着手机到处找信号,尝试和市城管委、猇亭区政府、区城管局、虎牙街办和市城建控股集团汇报联系,请求协调支援。”杨陈龙告诉记者,在多次连接失败后,终于和外界取得联系,商量救援方案。
紧急应对 连续奋战48小时
9:00,雨势逐渐减小,为抢险救灾赢得了时间。而此时磨高路路口的猇亭大道上,早已停放了70余辆垃圾清运车。
10:00,市城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向常友和城区防汛办负责人,辗转绕道3小时,终于到达孙家湾垃圾填埋场,现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13:30,从会场出来的张毅扒了两口饭,也急忙赶往孙家湾垃圾填埋场救灾现场。到达现场后,张毅迅速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紧急协调应急救灾工作,在综合分析进场道路受损情况后,开辟出一条临时应急道路。各部门分工作业,全力以赴疏通应急路线。
22:50,杨珩接到通知,磨高路路口险情缓解,垃圾转运车辆开始进入,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而正在沿途巡查的杨珩发现距离填埋场6公里处,一棵倒下的松树和电线缠绕在一起,将会影响垃圾转运车的通过。为避免再次损坏电力设备,杨珩连忙拿来油锯,一节一节移开拦路的松树,终于赶在垃圾转运车到达前疏通了障碍。
23:49,经过紧急抢修,第一批垃圾转运车终于开进孙家湾垃圾填埋场,400吨垃圾顺利陆续进入填埋场。而刚从抢险救灾一线下来的杨珩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休息,又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7月2日16:00,通往垃圾填埋场的主干道磨高路实现半幅通车,停运20个小时后,城区垃圾运输也基本恢复正常。
截至昨日晚22:00记者发稿时,杨陈龙、杨珩、石仕新、张应高、张宏等党员干部依然坚持奋战在垃圾填埋工作第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报通讯员 龚万柏 陈武 本报记者 覃燕妮 郑璐/文 本报记者 郑明强/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