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喜长江大桥通车成“网红”
本网讯 连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新社、澳门日报、大公报、澳洲日报等百余家媒体,持续关注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纷纷“点赞”宜昌至喜长江大桥是便民桥、生态桥、发展桥。经全国各地各大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转载,至喜长江大桥迅速成为“网红”。
7月18日当天,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播发《为中华鲟让路 “至喜”长江大桥通车》消息,新华社图文并茂地刊发了《宜昌建成开通第六座长江大桥》等4条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消息《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东方卫视在《看东方》栏目、湖北卫视在《湖北新闻》分别播发大桥通车消息。7月19日,《人民日报》第10版、《光明日报》第7版、《新华每日电讯》头版报眼位置分别刊发至喜长江大桥通车图片新闻,《湖北日报》在头版刊发图片新闻《宜昌至喜长江大桥昨通车》、在第9版刊发通讯《一桥飞架大城梦——写在宜昌至喜长江大桥通车之际》。7月20日,《科技日报》在一版刊发重头稿件《保护中华鲟,“生态桥”上用了多少科技“绝活”》。《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长江商报》等省内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
7月18日,中新社播发的组图《湖北宜昌至喜长江大桥通车》和电讯稿《湖北宜昌至喜长江大桥正式通车 葛洲坝坝顶公路将关闭》,被《澳门日报》、《大公报》、《澳洲日报》等13家境外媒体采用。
宜昌至喜长江大桥作为便民桥、生态桥、发展桥,不仅受海内外媒体关注,更是深得宜昌老百姓和诸多网友的“点赞”。市民李强说:“这座桥连同了江南和江北,今后女儿到新宜昌市一中上学更方便、更快捷了。”网友戴慧华在《贺宜昌至喜长江大桥通车》的诗中写到,“至喜大桥谱新弦,南北通途一线牵。大江东去势如虹,蛟龙当空舞彩练。”
一桥飞架大城梦
——写在宜昌至喜长江大桥通车之际
7月18日,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城市内环线通道正式形成,长江两岸,城上城下,融为一体。
这是宜昌境内的第六座长江大桥、也是世界第二座钢板叠合梁特大跨悬索桥,更是一座生态桥、便民桥、发展桥。
多投2亿元,大桥为鱼让路
多投两亿元,只为鱼让路,值吗?
宜昌市委、市政府和大桥建设者异口同声:值!
这座全长3.23公里的大桥,与上游的葛洲坝相距2.7公里,处于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范围内。
为保护“水中活化石”中华鲟,曾两次否决建桥方案。
规划之初,有人把眼光盯在葛洲坝三江桥上。这座桥建于上世纪80年代,因当时经济困难,仅连接了宜昌主城区与西坝。只须延长此桥,即可通达点军。但中华鲟的产卵区恰好位于大桥的正下方,方案被否。
后来,大家一致同意将桥址后移,因江面太宽需设桥敦,但仍会对中华鲟造成影响,方案再次被否。
最终,专家组决定采用一跨式过江方案,水中不设桥墩,避免影响中华鲟洄游。“如此一来,施工难度增大,投入也得增加约2亿元。”宜昌市住建委总工程师、至喜长江大桥现场指挥部指挥长袁庆华说。
生态,贯穿到至喜长江大桥建设的每一环节。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桥箱梁上多了一线凹槽,对接相连直通引桥。“凹槽相当于大桥的排污管,桥面上的雨污水通过它流进城市排污管道,经污水处理再排放。”大桥现场指挥部总工程师周昌栋说。
立足桥面,举目四望,不见通常的路灯,在1米左右高的护栏上,安装有LED照明灯。
袁庆华说,该灯可用电脑控制光线角度和亮度,既可以保障桥面通行照明,也可以保障灯光不直射、也不反射到江面上,让水生物免遭“光污染”。
为不污染长江,大桥施工方中铁大桥局和葛洲坝集团决定,22.1万吨泥浆全部上岸,运送到16公里以外的南津关进行处理。“这两年,市民经常能在大桥附近江面看到江豚的身影,这是长江生态环境改善的一个例证。”周昌栋说。
大城新梦,开启发展新模式
总投资27.6亿元的至喜长江大桥,是宜昌快速路网控制性工程之一。主桥宽31.5米,双向六车道,每天最舒适的通行量为8万辆,通行能力是夷陵长江大桥的两倍。
宜昌城区人口已达180万,老城区面临着交通压力大等突出问题。
至喜长江大桥一线串珠,南接点军大道,串联起市委党校新校区、奥体中心、市一中、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数个大型城市功能性项目。
此桥一通,内环形成,还将与即将开工的伍家岗长江大桥形成城区道路枢纽的“中环”。“内、中、外”三级快速环网形成后,宜昌将是另一番景象。
地处江南的点军区,将从清静之地变成宜昌新区开发热土。江城大道、江南二路、江南生态新城等,一大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至喜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可实现多个产业功能片区连结,促进产业发展。”宜昌新区建设推进办公室主任周青说。
高空俯瞰,由该大桥连通的城市内环线,已将中心城区与点军、西坝、伍家岗、高新区等地紧紧地连在一起。宜昌城区经济发展,正呈现一体化、均衡化趋势,曾经冷热不均的城市格局不复存在,宜昌大城发展正多点发力。
大桥南岸的点军大道,连通的是一座正在崛起的电子信息产业园。目前,该园内已有深圳惠科电子、广州广电运通等20多家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入住。
这一园区,是宜昌高新区“一区七园”之一,正向千亿级产业园区奋进。随着电子信息、文化、旅游、休闲等产业的兴起,点军将成为宜昌城区经济的新增长极。记者 唐宜贵 雷闯 通讯员 刘紫荣 贺涛 欧阳博 (载7月19日《湖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