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工作综述
双拥创建为常态 军地联动写新篇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将双拥工作放在国家安全稳定的大局、放在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大局、放在宜昌社会进步和改革发展的大局统筹安排部署,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四围绕、四纳入”的组织领导机制,即:双拥创建工作围绕军民团结,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双拥创建工作围绕社会发展稳定,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年度工作安排和综治目标;双拥创建工作围绕改善民生,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畴;双拥创建工作围绕强军目标,纳入部队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全力推进双拥创建工作制度化。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宜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黄楚平多次深入驻宜部队调研,亲自主持召开常委议军会议,研究解决支持部队建设和双拥创建工作。市长马旭明多次到驻宜部队现场办公,帮助解决营房建设、战备通道和装备器材等实际问题。市双拥领导小组每年初定期召开双拥工作会议,集中研究双拥工作新情况新问题。
2012年“八一”建军节,在我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动员会上,黄楚平书记向全市军民提出了“从零开始、重在常态、军民携手、再创辉煌”新一轮创建的16字工作要求。
近3年来,市委、市政府连续将巩固深化双拥创建成果、解决双拥工作难点问题和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纳入市领导重点调研课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在全市形成了“党委议军、领导挂帅、军地联动、齐抓共管”的双拥工作格局。
每年“八一”、春节,所有市委常委都亲自带队,分赴每个驻宜团以上部队慰问基层官兵。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国斌等市领导亲自带队赴北海舰队慰问“宜昌舰”官兵,送去了宜昌人民的深情厚谊。市委、市政府还将所有副师级以上军休干部和部队伤病员纳入市领导走访慰问范围,让广大军休干部和官兵感受到宜昌415万人民的真诚与温暖。
近年来,宜昌发现、挖掘和宣传了一大批国防双拥典型,为宜昌的文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无限动力。“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罗长姐老人,40年一心照顾重度残疾军人儿子祁才政,在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2013年她以高票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全国拥军优属模范”毛成秀先后为全国5500多名指战员、烈军属解决具体困难,个人投入25万元,被誉为“战士的毛奶奶”。2015年毛成秀荣登中国文明网“好人365”专栏头条;19岁的宜昌武警战士吕俊峰为救落水群众壮烈牺牲,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省模范军转干部李广佳50年如一日做好事,被誉为“当代雷锋”;宜昌退伍军人李元成37年悉心照顾牺牲战友的父母,兑现了一名军人在战场上的铮铮诺言……
视宜昌为故乡 爱民情深铸辉煌
宜昌驻军功勋卓著,履行使命为人民。
近年来,宜昌军分区牵头组织驻宜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5.8万人次投身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投入帮扶资金近3000万元,精准帮扶贫困家庭600余户,兴建饮水工程346个,出动水罐车13000余台次,送水24500余吨,重建危房308户,开展农技培训18060人次,捐赠农技书籍4000余册,绿化植树25000余株,整治沟渠260余公里,清除垃圾1000余吨。3处百亩“双拥林”,为宜昌大城建设再添新绿。宜昌预备役高炮旅与公交集团共建的“预备役军人示范线路”是全国最早的军民共建示范线,所有驾驶员都按照军人规范为市民提供优质乘车服务,成为宜昌公共服务的一张亮丽名片,今年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单位”称号。
在沪蓉高速突发化学品槽车侧翻起火泄漏等事故中,61699部队第一时间派出防化专业救援队赶赴现场,处置危情,为科学施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武警宜昌市支队常年驻守三峡大坝、葛洲坝、清江隔河岩大坝等重点工程,积极投身“建设大城梦”的实践,多次圆满完成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该支队先后被评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拥政爱民先进单位”。近期湖北多地发生洪涝灾害,该支队800多名官兵闻令出动,奔赴夷陵区、五峰、当阳等地加固河堤、转运灾民、维护秩序;转战荆州、孝感等灾区背砂石、固大堤、堵决口、战洪水,为抢救保护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利比亚发生动乱期间,我数万侨胞生命安全遭受威胁,空军驻宜航空兵某部主动请战,派机参与紧急空运救援,飞机横跨亚非大陆,飞跃亚非大陆5个国家,跨越6个时区,行程数十万公里,4个机组成功将1655名同胞运离利比亚。该部还参加了马航失联航班搜救、四川雅安抗震救灾、云南鲁甸抗震救灾、尼泊尔地震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和运送抗美援朝牺牲烈士遗骸回国等一系列国家重大行动,被树为全军重大先进典型,接受了全国34家军地媒体集体采访,是宜昌军民心目中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王牌军”。
武警交通六支队作为驻守宜昌的应急救援国家队,长期战斗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西藏、尼泊尔、深圳等地都留下了该部官兵抢修道路、围堵决堤、抢险救援的身影,多次受到总部的表彰。今年6月以来,湖北蕲春、麻城和湖南华容和宜昌多地发生洪涝灾害,武警交通六支队官兵闻令而动,紧急驰援,目前还有500多名官兵战斗在麻城、蕲春和五峰、孝感等抗洪抢险一线。
武警宜昌消防支队近年来出色完成了3700多次抢险救援,转移疏散被困群众近万人次,保护财产数亿元。该支队夷陵区中队被公安部授予“集体一等功”,成为建国以来湖北武警消防获得的最高荣誉。
近年来,空军预警学院宜昌训练大队、海军91307部队、武警三峡边检站等驻宜部队与驻地89所学校结成共建对子,320多名官兵担任校外辅导员,军训学生136000余人次,为学校捐赠图书3000余册,捐赠文体器材200余套。长期帮扶59家福利院(儿童院),帮助560多名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先后开展学雷锋便民助民活动4000余次,3200多名官兵无偿献血64万CC。走访慰问困难群众16000人次,慰问现金及物资累计357.43万元。驻宜部队为第二故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安宜昌建设、文明城市创建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军地融合协调发展 助推强军大城梦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宜昌驻军众多,军工、军企单位聚集,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一盘棋”、“一家人”的思想,积极协助、主动融合,形成了双向联动、互助共进的良好局面。
2016年初,中共宜昌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意见》(宜发〔2016〕6号),是全省首个关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为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军工军企在项目建设中遇到征地、拆迁和交通、水电等问题时,各部门单位都是简化手续、减免费用、一路绿灯。目前,以710研究所、404厂、388厂、809厂等为主干的多个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已经建成,年产值达数十亿元,有数十个产品位于世界和国内领先水平。全市10多家国防军工、军企成为我市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宜昌坚持以“应急应战一体化”为目标,统筹军地各支力量,形成了优势互补、力量充足、运用规范的军地力量融合发展体系。以61699部队为主体的军地联合防化救援力量,以武警宜昌市支队为主体的三峡反恐维稳力量,以武警交通六支队为主体的抢险救援国家队力量、以宜昌军分区牵头组建的民兵抢险应急支援力量等已初具规模,成为宜昌“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的军民融合发展典范力量,为实现强军梦、为宜昌实现大城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市发改委向上争取了国防公路建设资金10亿元,建成数条国防公路,市级财政用于驻宜部队建设上的财政资金超过5亿元,为驻军解决训练场地、添置装备、设施改造等问题,连续4年增加预算,每年为部队整修营房和道路投入超过3000万元。宜昌军供站近年先后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改善军供保障设施和条件,规范了军供站的管理,确保了上万名新兵安全过境转运。
全心用力拥军优属 军民合力固长城
多年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宜昌人民的良好风尚,构建了和谐融洽的军政军民关系,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谊。
2015年2月,市政府出台《宜昌市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办法》,成为近年来湖北省第一个关于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的规范性文件,随后,市编办、人社局和军分区政治部又专门出台了《宜昌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随军家属试行办法》,为事业单位公开择优招聘随军家属提供了完善的政策依据。市教育部门出台《宜昌市军人子女入学入园办法》,把解决现役军人和烈士子女入学入园问题纳入每年招生计划,实行优先优惠照顾,消除了驻军部队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把不折不扣落实好各种优抚安置政策当成双拥工作的头等大事。全面落实军转、军休人员和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安置率均达100%。人社部门为待业随军家属、复转退伍军人开展就业培训、小额贷款、岗位推荐等“一站式”服务,近年推荐培训的4000多名退役士兵成功就业。
全市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从慰藉先烈和激励后人高度做好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作,率先在全省完成任务,受到上级民政部门充分肯定。全市旅游风景区(公园)对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实行门票免费,近年来共减免门票费770多万元。
市民政部门根据黄楚平书记提出的关于创建“六连冠”的工作要求,出台“情暖功臣”行动计划,并成功打造成为宜昌双拥品牌。全国双拥办常务副主任杨国英对此专门作出批示:“宜昌的做法注重办实事、解难事,很实很好,值得学习和借鉴。”
每年春节前后,全市集中上门走访优抚对象超过1200户;市县民政部门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普遍提高门诊补助,同时进一步提高优抚对象住院补助比例,每年全市支出医疗保障资金超过2000万元;4年来各级民政部门筹集的资金达1200多万元,帮扶1500户优抚对象建新房或改造住房;2012年开始,为更好满足优抚对象疗养的愿望,我们逐年增加人数和预算,今年提高到900人,预算投入270万元,时间延长到两周。市优抚医院为此投入100多万配备中心供氧、电子呼叫、太阳能供热三大系统,推行八项温馨举措,让优抚对象倍感幸福和荣耀;市民政部门分批组织疗养对象赴三峡大坝和市城市建设规划馆等参观游览,感受祖国巨大变化和宜昌大城建设成就。86岁的远安县抗日老兵邬传财在参观了宜昌城市建设规划展览馆后感慨万分:“我20多年前来过,宜昌现在的变化真是太大了,今天能有幸目睹宜昌这样的巨变,真是不枉此生!未来宜昌的发展更是无可估量。”
为增强军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4年来市县乡三级民政和征兵部门通过上门或召开奖励大会等形式为1500多名获誉立功官兵和家庭赠送了喜报和奖金。2016年6月,我市又在全省率先出台《宜昌市获誉立功现役军人喜报送达和奖励办法》,全面规范驻宜部队和宜昌籍官兵获誉立功后的喜报送达流程,大幅度提高立功奖励标准,受到官兵的欢迎和好评。
雄关漫道,阔步前越。在“六连冠”荣誉面前,宜昌军民不忘初心、合力同心,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砥砺前行……
(内容由宜昌市双拥办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