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蒋干都显得猥琐愚蠢,十分丑角。
这个人物出场次数不多,却因其曾经历过著名的赤壁之战而印象深刻。倒不是此人有何杰出表现,而是因了这个人物的出现,让故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且有趣起来。
不像那些有名的文官武将,蒋干是以“间谍”和“说客”的身份出现的。通常情况下,“间谍”给人的感觉是隐蔽诡谲,而“说客”给人的感觉往往就是耍嘴皮子,卖弄机关。这样的人物要么冷酷无情,要么就是猥琐可笑。很明显,《三国演义》中的蒋干大致倾向于后者。
可以想见,罗贯中先生究竟怎样的煞费苦心,笔墨到处,为了表现周瑜同志的英姿勃发,智慧韬略,让蒋干无形之中矮小了许多,也狼狈了许多。
其实,这是写作的一贯手法,不足为怪,盖因不如此就不足以表现成功者的英雄气概,不如此就少了许多看点和乐趣,读起来也就索然无味了。那么,蒋干是否真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呢?事实令人遗憾。据史载,蒋干本是江淮高士,“有仪容,以才辩见称”,也就是说,这个看起来“很搞笑”的蒋干,不仅是个大帅哥,而且还非常有才华,文章和辩才都堪称一流。蒋干盗书:被“拉黑”的三国名士
照此看来,曹丞相派蒋干去游说周瑜也就不难理解了。有所不同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蒋干盗书”是在赤壁之战前夕,而蒋干真正与周瑜亲密接触却是在赤壁之战以后。作者将时间稍稍提前了些,为的就是渲染大战前夕的浓重氛围,而这个提前设置的“烟雾弹”也的确让“赤壁之战”增色不少。
当然,真实的情况是,曹操被周瑜打败之后,内心对周瑜十分佩服,于是就请蒋干前去劝周瑜归降,为己所用。之所以要把这个任务交给蒋干,也是有其原因的,一来蒋干是周瑜的同乡;二者蒋干以“才辩”著称。两者兼具,蒋干最合适。想以曹操识人之明,怎么可能派一个无能之辈前去呢。话又说回来了,倘若蒋干没有真才实学,在雄才大略的曹操手下也是很难混下去的。
无事不登三宝殿。两家正处于战争状态,故旧却突然造访,周瑜对蒋干的来意自然心知肚明。但周瑜本是一代儒将,行事风格自然不同,对于蒋干的劝降,他既没有严词相拒,也没有翻脸无情,而是采取迂回策略,委婉的回绝了蒋干的游说。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周瑜一面对蒋干盛情招待,一面陪同蒋干参观自己的军营。既要礼节上不失大体,还要让蒋干领会自己的意图。
酒足饭饱,观光游览,趁此机会,周瑜主动给蒋干做起了工作:“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言外之意就是,分别多年,你看我在东吴混的还行吧?如此阵势,本就让蒋干看得是眼红心热,今见周瑜如此说,蒋干劝降的想法先自去了一半:这样的权势地位,政治待遇,人家怎么可能“跳槽”呢?
见蒋干心有所动,接着周瑜又是一番心理暗示:“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若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三军可以多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周瑜的一番表白,蒋干深以为然。名士就是名士,见其势不可夺,蒋干也就不再说什么了。都是明白人,多说无益。
三国演义读后感:如此看来,江东之行,蒋干虽然没有完成游说任务,却也不失名士之风。用最近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主要看气质!”作者:东湖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