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打造三峡临空经济区系列报道之二
站在航站楼往外眺望,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三峡机场一派忙碌的建设场景——综合配套区项目开工,飞行区二标段、三标段正在加紧建设……
机场周围2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规划为三峡临空经济区。修飞机、组装改装飞机、航运、低空旅游等与飞机相关的产业,都将在此聚集。
航空拉近世界的距离,速度改写城市的面貌。临空经济区建设的大幕拉开,机遇垂青宜昌。
借力多元交通 拉升区位优势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强调:“把临空经济区打造成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支撑,建设成集水、陆、空和管道等于一体的三峡综合交通枢纽中心。”这一定位,对接国家战略“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效高标准地推进三峡临空经济区的建设。
临空经济以航空货流和商务人流为支撑。宜昌位于武汉至重庆1000公里长江岸线之间,三峡机场承载着省域副中心的使命,是辐射鄂西渝东地区的重要航空口岸。
目前,三峡机场开通了31条国内国际(地区)航线,通航城市达22个,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第二窗口。三峡机场与省内除武汉天河机场外的其他机场相比,在机场等级、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起降架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011年,宜昌成为中南六省唯一在地市州级建立航空辅助集散中心的城市。今年,三峡机场与唯品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峡机场即将由单一的货航航线目的地向货航中转枢纽转变。
迅猛的发展势头,对机场的保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去年底,机场二期改扩建项目正式启动。改扩建完成后,机场的等级将被提升至4E级,可保障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届时,机场航空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更加凸显。
与此同时,宜昌三峡保税物流中心的建成为三峡临空经济区许多配套项目的落地创造了条件。
突破制约瓶颈 躬身服务企业
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旭明在调研通航产业园时指出:“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断提升项目建设速度。”
市委、市政府把三峡临空经济区确定为宜昌大城建设的第五大平台。全市上下形成了市委、市政府宏观指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级政府积极行动,举全市之力共同打造临空经济区的大好局面。
“市、区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正在筹划成立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并将创新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努力突破人才、土地、资金等制约瓶颈。”猇亭区委书记、三峡临空经济区推进办常务副主任石显银告诉记者,将研究推出一系列土地收益、招商引资、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以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的建设。
今年5月4日,贝迪克·凌云(宜昌)飞机维修厂房迎来首架飞机,奥凯航空一架波音737飞机在这里开展定期“体检”维修。截至目前,已有5架飞机在此检修后以新姿态经三峡机场起航。
谈起贝迪克·凌云为何能在预计的时间内顺利实现投产运营,该公司筹建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维修基地500亩土地,政府在40天内就完成征迁交付;公司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一天内完成工商注册……各级政府的服务态度、服务速度令企业拍手称赞。
据了解,目前临空经济区以凌云集团、海航集团为龙头的系列项目及以外资为主的团组项目推进顺利,没有一个因为土地移交不及时或行政审批慢而卡壳。
依托产业基础 做足生态文章
临空经济以一定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十二五”期间,宜昌成为全省唯一拥有4个千亿产业的地级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5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
今年,宜昌高新区入围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生态治理“宜昌试验”正式启动。宜昌产业集群规模效益显现,随着辐射集聚效应的充分发挥,更多通航产业项目将相继落户宜昌。
7月16日,“空中游三峡”低空旅游项目首航,宜昌旅游业在全省首先开启水陆空皆可游览的“全景模式”。这是海航集团在宜昌推进的三大产业板块之一——航空旅游产业的首次尝试。
宜昌山、水、绿、城相生共融,是全省绿色发展的典范。近年来,宜昌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拥有3个国家级5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4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50亿元;宜昌被评为中国“十佳最具人气旅游城市”、“十佳宜居宜业宜游旅游城市”。
“做好生态文章,航空旅游产业将大有作为。”海航湖北通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京鸣告诉记者,未来宜昌市还将陆续推出包括西陵峡、清江画廊、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朝天吼漂流、昭君故里等20余个景区在内的低空游览线路,并将逐步延伸至三峡城市群,届时将有更多路线丰富、时间更长的低空飞行产品诞生。(记者 陈璐 通讯员 唐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