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侧记
本网讯(记者 金贵满 卞健鑫)8月19日,兴发集团宣布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围绕二维黑磷的大规模制备及应用等方面技术开展研究和合作。
二维黑磷被称为自石墨烯之后新的超级材料,兴发集团率先与中科院合作研发促其产业化,将抢占行业制高点,有效面对行业下行压力。
宜昌建设国家创新型示范城市,为产学研合作搭建了高端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安装了“助推器”。
到今年底,我市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将达到10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研究院将达到60家,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将超过200件。
产学研合作多元化
6月24日,我市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服务型机构——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宜昌分中心正式启动。宜昌分中心将重点建设包括技术转移网络服务平台、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市场、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创客空间点在内的五大平台。
近年来,宜昌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难题对接。
通过加强规划指导、项目倾斜、经费补助等途径,市委、市政府重点支持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为主的创新平台建设。全市共有3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3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58家、市级79家),50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1家、省级11家、市级38家),18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发平台数量在全省地级市中均居于首位。
近两年,市委、市政府每年兑现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各类奖励资金1000万元以上,包括奖励新增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等,激发了科技人才的创业激情。
成果转化产业化
去年11月,第十一届中国·湖北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宜昌有106家企业与出席洽谈会的高校、科研单位签订了129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协议,涉及技术交易资金2.3亿元,创历史最好成绩。
围绕六大千亿产业,我市设立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进行重大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机制,完成科技人才成果转化扩散项目99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纷纷向宜昌伸出“橄榄枝”:湖北唯一服务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宜昌分中心成立;中国航天二院与宜昌合作建立宜昌军民融合成果转化中心;中科院育成中心宜昌中心、湖北大学5个高校科研机构在宜昌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心,7家科技服务机构入驻。
在去年12月召开的湖北高校院所与宜昌协同创新推进会上,24所高校院所与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企业签订科技成果转让协议74项,成果转让金额突破5000万元,带动投资22亿元。目前,全市各县市区(高新区)政府(管委会)均与高校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有380家科技型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自主创新企业化
从2013年起,我市大力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新批准组建或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研发平台,市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发挥产业支撑作用,培育创新创业团队。
产学研深度合作使得一大批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安琪酵母与中科院微生物所、武汉大学、法国南锡大学等共建研发机构,合作研究酵母相关研制项目,由一个地方科研所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酵母制造商;宜昌人福药业通过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CSA)等紧密合作,开发了十几个麻醉镇痛领域的创新产品,成为亚洲最大的麻醉药生产基地。
黑旋风锯业作为国内锯片行业唯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金刚石锯片上市后,销量一路攀升;微特电子通过自主研发“力矩限制器”等产品,参与制定了“起重机安全规程国家标准”;欧赛电池自主研发各类专利10余项,并培育了3个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
近3年来,我市组织实施了一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重点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55亿元,解决技术难题577项,有效破解了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性、共性技术“瓶颈”问题,促进了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全市加快转型发展、推动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