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热线
  新闻
专题
资讯
要闻
  房产
二手
楼盘
装修
  旅游
线路
景区
游记
  健康
两性
时尚
数码
 交易市场
 三峡特产
三峡论坛
便民电话
半山云庭
   新闻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资讯  |  专题报道

首届世界可持续交通研讨会在宜昌举行 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会

来源:[ 三峡新闻网—三峡晚报]   2016-09-21 10:03:50 作者:   选择字号:大

本报讯(记者谭廷)首届世界可持续交通研讨会今日在宜昌举行。截至昨晚8时,参与此次研讨会的外宾们均已陆续抵达宜昌。

交通是一座城市经济生活的命脉,而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实现低碳高效通行,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次研讨会,以聚焦“可持续交通”为主题,汇集来自加拿大、肯尼亚、英国、法国、新加坡等17个国家的近百名专家学者的智慧,共同研究、探讨和推广经济、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方式。宜昌将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充分吸收专家的智慧,积极运用好大会成果,努力把宜昌建成中国乃至世界可持续交通及绿色发展的典范城市。

近几年,宜昌抢抓三峡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等重大机遇,以宜昌新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形成“六线三环”公路主骨架和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建成了BRT、磨基山森林公园、奥体中心等一批民生和市政重点项目。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交通十分便捷,城市功能得到极大完善。

截至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98万公里,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30%以上,铁路通车里程481公里,年发送旅客近1000万人次,建成港口泊位579个,年吞吐能力达到9400万吨,三峡机场开通北京、上海等30条航线,年运送旅客达到105.8万人次;宜昌先后荣获了2016世界可持续交通奖以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吸引力投资城市等荣誉称号。

 

行走运河边,穿越滨江带,别样风景渐次呈现——

1956公里绿道将让你行在景中

本报记者李明  通讯员周纯  赵静

一条条洁净美丽的绿道,连接着城市的各个角落,想去哪里,都可以亲水散步或骑行,感受悠然自得的慢生活。这样的地方是不是理想居所?不用东奔西找,只要你来到宜昌,就可尽情享受这样的生活。

今日,世界可持续交通研讨会在宜昌启幕,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将齐聚宜昌,共同研究、探讨和推广经济、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方式。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山水宜昌将呈献给世界怎样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景。

依水而建的运河绿道。 记者李明 摄

滨江绿道

“全景阳台”现无敌江景

9月17日,中秋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城区居民张文华带着从县城来过节的父母,到滨江公园散步游玩,行走在滨江绿道上时,他和父母都很吃惊,“半年没来这里,没想到变化这么大,路更宽了,散步不拥挤了,也更方便欣赏江景了。”

记者漫步江边发现,滨江步道上新增了一个“全景阳台”,方便市民沿江徒步观赏。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滨江绿道工程始于石子岭路,止于白沙路,全长13公里,总造价2700万元,建成后将成为沿江的一条绿色长廊。

截至目前,滨江绿道第一阶段三江桥头至一马路段步道已建成,3.5公里长的“全景阳台”可饱览无敌江景,待滨江绿道全面完工后,市民可沿江从葛洲坝公园步行至白沙路,漫步江岸听涛声,骑行滨江观远山。

滨江绿道项目负责人朱彦介绍,滨江绿道按照“滨水、环山、连城、串景、安全”的基本原则选线布局,利用滨水岸线,构筑山水通廊,充分体现江城风貌和宜昌特色。“我们把生态、海绵技术的理念,都融入到项目中,用片石、草来做绿化,便于行人通行;把广场和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装,可保证雨水及时渗透到地下;在绿化带内设置植草沟,加大雨水的利用率……”谈到设计理念,朱彦如数家珍。

此外,除了自然风景,滨江步道沿途还结合地形条件,通过微地形处理、景观雕塑等形式,增添园林小品,提升景观品质,串联滨江美景。桥头广场还将拓展至2000多平方米,并新增一个观景平台,与对岸的磨基山公园观景平台遥相呼应。

运河绿道

昔日污水畔变“生态廊”

修建于1958年的运河,在城区蜿蜒30多公里,最终汇入长江,4年前,宜昌启动综合整治,建设城市河流水道、市民休闲绿道、城市生态景观廊道和市民休闲乐园、景观生态植物园,累计整治36个排污口,建设绿道长度约18公里。如今,一道水清、岸绿、景美的全新景观呈现在市民眼前。昔日的运河,已变为城市河流生态廊道和文化展示廊道。

9月18日一大早,记者来到位于英伦皇都东门附近的运河公园,行走在一边是水景,一边是灌木和绿林的绿道上,感受着初秋的晨风,清凉舒爽,十分惬意。“以前这里很偏,环境很脏很乱。现在水清了,树密了,花香了,只要不下雨,我每天都会来散步。”78岁的唐振楼老人就住在附近,常和家人来这里健身。

记者了解到,运河公园生态廊道分为下游段、中一段、中二段,总长度为9.17公里,占地近43.4万平米,其中绿地面积约33万平米,英伦皇都东门附近的这段属于中一段,绿化苗木品种达110种,相当于一个小型植物园,达到了一年四季有花开的效果。

云集山庄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运河公园在建设上采用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措施,保留并利用了场地原有的大片水塘,精心种植的多种植物能滞留和净化雨水,具有一定的雨洪调节功能。公园建立了一个可复制的水系统生态净化模式和低成本维护的管理模式,探索了综合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方法,是宜昌在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性与可持续建设方向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1956公里绿道

绿色出行打造宜居宜昌

宜昌市生态环境良好,“江、山、城”的自然格局特征显著,历史悠久,景观资源丰富,具有绿道建设的先天自然基础条件。根据市住建委规划编制的《宜昌市绿道系统建设实施计划》,宜昌市域绿道系统结构为“两环十带”,总里程1956公里。

“两环”为郊野休闲中环和生态旅游外环。郊野休闲环,依托小鸦公路、枝江沿江大道、宜都沿江大道、谭艾路、沿江大道、夜明珠路、平湖大道等城市级绿道形成闭合环线,串联起中心城区除坝区外的12个组团,全长183公里。生态旅游环,连接外围各条放射绿道,串联起当阳、枝江、宜都、五峰、长阳、秭归、兴山、远安等外围县市,全长723公里。

“十带”以中心城区为起点,依托现有国道、省道、县道、乡村公路、滨水路,向周边县市放射形成10条外围市级绿道,连接中心城区和外围县市,沿途串联起三峡大坝、清江画廊、三峡大瀑布、柴埠溪、车溪民俗风景区等若干重要景点,总里程1370公里。

宜昌住建部门介绍,到2020年,宜昌将全面完成市域1956公里绿道建设,实现市域绿道全覆盖,“两环十带”的绿道网络结构全面形成;到2030年,市域绿道体系发展成熟,成为城市发展的生态空间、绿色经济的展示空间、市民的休闲空间。

临山拥水,绿色发展。未来的宜昌,将是无数人向往的故乡。

延伸阅读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相关链接



Copyright © 2002-2012 www.sanxia.net All Rights Reserved.三峡宜昌热线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11189号-2
免责声明:三峡宜昌热线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
热线客服E-mail: webmaster*sanxia.net   三论客服E-mail: bbs*sanxia.net (发邮件*号请改成@)
关于我们 - 隐私权保护 - 信息合作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