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全面深化改革督察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纪实
本网讯(记者 高炜 通讯员 谭迪)金秋十月,硕果飘香。
宜昌承担国家、省级59项改革试点示范任务,商事登记“三证合一”改革、医药卫生“互联网+分级诊疗”模式、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宜昌试验”等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得到复制推广,多项改革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经验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砥砺前行,全市人民发展为先、持之以恒,还有宜昌全面深化改革督察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集聚了强大发展动能。
抓“关键少数”,强化主体责任
紧紧抓住各级领导这个“关键少数”,就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今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调研督察重大改革事项达30多次。
通过建立和落实汇报、述职、追责三项制度,宜昌“逼”着领导抓改革。在深改组会议上,各县市区、市直各专项小组汇报改革进展情况被纳入必备议题,各级领导会上展开大比拼,恐落人后。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述职时,改革工作不仅是必报事项,还要进行民主测评,很多县市区更是将其作为述职测评的第一事项。
宜昌全面对接省“四个全面”考核指标体系,将改革工作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市直机关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在考核权重设置上,改革工作占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总分100分的13.5分,比省对市州考核分值还多3分。在结果运用上,考核结果与单位目标管理、公务员年度考核、干部任用和年终奖励兑现直接挂钩。
不仅如此,宜昌举办领导干部“全面深化改革”专题培训班,邀请领导和专家就重大改革课题进行集中辅导培训,召开座谈会以会代训等,“教”领导抓改革。今年,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改革专题达到了5次之多。
抓制度督察,健全落实体系
宜昌着眼制定督察,不断完善台账管理、流程管理、报告管理三大制度,使督察工作有章可循,落实体系运转高效。
针对中央、省陆续出台的重大改革事项和全市年度改革工作要点,宜昌把各个改革项目一一分解到责任单位,实行一个项目一张“作战图”,逐项明确目标任务、推进措施、完成时限和责任领导。
对纳入台账管理的改革事项,根据完成时限相应建立工作节点,实行适时督办、办结销号、年终结账。对已落实的改革事项进行复核后,确认完成的进入办结流程,未落实的继续跟踪督办,经复核落实不到位的进入整改流程,直至最终落实到位。 定期报告制度被作为一项政治纪律和组织制度,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责任部门需要定期向市深改组报告改革工作进展、成效、问题及下步措施。市深改组据此定期通报,纳入过程管理和痕迹管理,并对虚报、迟报、漏报的予以问责追责。
抓在线督察,提升监管实效
依托市电子政务内网,搭建党政一体、市县一体的“在线督察”平台,不断推进督察工作智能化。
宜昌将所有改革事项纳入市电子政务内网在线督察平台管理,实现督察工作在线部署、情况在线反映、结果在线公示、问题在线处置。目前,各县市区、承担改革事项的市直部门均已纳入在线督察平台管理。
对督察事项的进展情况,各地各部门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实时上传。目前,所有改革事项实行落实进度“亮灯”制度,系统根据督办事项进度安排实时监控,进展顺利“亮绿灯”,即将临近时限“亮黄灯”,进度落后则“亮红灯”警示,倒逼改革事项落实到位。
在督察平台上,宜昌特别强调改革事项的过程管理、痕迹管理,分季度、半年、全年定期给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改革工作进行量化评分,而且分数一旦提交不能修改。去年二季度,有两个市直部门被扣分后,到市改革办解释说明情况,但痕迹管理不能修改,此举有效强化了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
抓精准督察,坚持问题导向
宜昌整合全市督察资源,推进市委市政府大督察、市纪委专项巡查和市改革专班小督察的有机对接,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督察的权威性和精准性。
定期组织督察专班,重点检查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情况、重大改革部署和重大改革事项推进落实情况。今年年初、年中,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开门红”、“硬过半”两次专项督察,促进了相关改革工作的落地落实。
通过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巡查,发现并纠正部分改革重点问题。去年,市委组成11个组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四轮专项巡查,下发整改通知20份。目前,全市中介组织、行业协会与主管部门全面脱钩,红顶中介、红顶协会的顽疾得到了较好解决。
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或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宜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调研督察。市委巡查组发现相关部门在办理单位社保年检时,手续繁琐,效率不高,市改革督察专班就此专题调研督查,促进了相关改革工作方案的研究制定;在宜投资的深圳惠科电子提出宜昌外贸物流存在问题,市改革督察专班提出了破解“梗阻”问题之道,目前市直相关责任部门已整改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