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李鹏飞 通讯员 彭定新)入秋以来,宜昌市持续干旱少雨,部分县市区遭遇不同程度旱情,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9月8日至10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兵分三路前往远安、夷陵、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六县区查看旱情,指导各地科学抗旱。
持续少雨各地不同程度受灾
8日下午,记者跟随检查组来到远安县嫘祖镇。在该镇真金村一组村民汪汉春家,记者看到,他家门前茶园里的不少茶树已经干枯。汪汉春告诉记者,他家有13亩茶园,因持续两个多月少雨,干死的茶树面积达到了5亩。
持续干旱,让该村云峰茶业真金茶厂也蒙受了不小损失。“往年我们现在正在加紧制茶,今年8月20号我们茶厂就关门了,因为干旱,今年秋茶已经绝收。”该厂厂长姜敬丰说。
据远安县水利水电局局长黄桂林介绍,今年8月中旬至今,全县平均降水量仅为45.7毫米,比去年同期偏少146.8毫米。“全县5个乡镇遭受不同程度旱情,出现饮水困难人口75人,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08万亩。”黄桂林说。
而这只是此轮旱情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秭归,农作物受旱面积20万亩,其中轻旱面积13.9万亩,重旱面积5.5万亩,干枯面积0.67万亩。全县共有3730人、1745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在夷陵区,农作物受旱面积26.7万亩,全区共有10719人、752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在兴山,农作物受旱面积为39.4万亩,全县共有7123人、628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据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186.3万亩,其中轻旱面积85.3万亩,重旱面积88.5万亩,干枯面积12.5万亩;7.64万人、8.6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多措并举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为应对旱情,全市各地积极引水抗旱,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为保障群众生活用水,五峰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和部门领导包村的“包保”责任制,组织动员1000多名县、乡、村干部到一线指导抗旱救灾。目前,五峰水利水电局调用水管35万米,用于解决农村集镇应急供水及散户农户应急供水;紧急调用7辆大型送水车,为饮水特别困难的居民送水。
秭归县沙镇溪镇、泄滩镇和归州镇架设水泵和管道,安装电机从长江抽水抗旱。计划投资800万元在归州、水田坝、郭家坝、沙镇溪、两河口、九畹溪、磨坪等乡镇建16处泵站,目前已完成4处。兴山县投资20多万元购买2辆运水车和10台抽水泵帮助昭君镇、古夫镇等地干旱严重村抗旱救灾。“各县市区通过水库堰塘放水、江河湖泊引水、泵站开机抽水、组织送水以及挖井取水等措施,确保人畜饮水安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万卫平说,目前,全市共投入抗旱劳力34.5万人,投入抗旱资金5873万元,投入管材56.5万米、泵站开机208处、机动抗旱设备26062台套、机动运水车辆2358辆。
万卫平表示,当前,各级党委、政府把人畜饮水解困作为抗旱工作的首要任务,采取县包乡镇、乡镇包村组、村组包农户的办法,层层落实包保责任制,及时组织送水车为受旱地区群众应急送水,妥善处理生活用水与灌溉用水关系,千方百计保障群众生活用水。
科学调度全力保障农业灌溉
在夷陵区小溪塔街道官庄村,沿途都能看见开着三轮、皮卡、货车的村民拖着水箱在沟渠、河道中取水,然后运回家中灌溉柑橘。
夷陵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罗奇表示,为应对旱情,夷陵区调用区抗旱服务队抗旱救灾设备,动用4台抗旱送水车每天送水250立方米,累计送水量12000立方米,临时解决人畜饮水。同时协调水库、堰塘开闸放水300万立方米。此外采取开渠引水、泵站提水灌溉。积极实施人工降雨,采用人工火炮降雨4次,缓解了局部旱情。
在枝江,当地通过“提江水、引河水、灌湖水、放库水、抽堰水、打井水、拦客水”保障抗旱用水,11座市管水库共放水362万立方米。
此外,东风渠灌区及时向泉河、白河、善溪冲水库应急补水,以满足周边县市区用水需求。
为保障农业灌溉,市水利部门积极行动,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实行水库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特别是对重要供水水源工程细化方案,科学调配,做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确保抗旱用水需求。当前,各县市区通过水库放水、架机抽水、江河引水、打井提水、人工运水等多种方式,抗旱浇灌面积已达72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