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黄春梅 通讯员 王风成)这两天,宜昌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噌噌直往上蹿。
西坝即将开建宜昌音乐厅(大剧院),夷陵广场上演万人音乐大联欢,宜昌剧院天天有免费音乐会,沿江大道即将开跑宜昌马拉松……
一道道丰盛的文体大餐接踵而至。近年来,宜昌不断强健文化服务网络,提升文化服务能力,保障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让群众收获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
强基固本,公共文化的“阳光”普照城乡
不久的将来,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国际水平的视听盛宴了。10月18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迄今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宜昌音乐厅(大剧院)项目即将规划开建。
徜徉在点军区的青山绿水间,一朵巨大“百合”正吐露“花蕊”,占地1425亩、总投资23亿元的宜昌奥体中心主场馆已经全面封顶,正进行内外装饰。
在伍家岗区柏临河畔,总建筑面积约4.3万平方米的宜昌博物馆新馆已经巍然耸立……
近三年,宜昌市拿出“真金白银”投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县两级先后启动近30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中心户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场馆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年服务200多万人次。8月底,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会上,宜昌作为唯一的全国第三批创建城市在大会介绍经验。
持续办节,家门口的“文化大餐”应接不暇
“这就是我们老百姓的节日!既有专业文艺工作者的精彩表演,也有群众文艺精品的热情奉献;既有阳春白雪的雅致,也有下里巴人的淳朴……”10月18日下午的夷陵广场人山人海,演员、群众一起嗨起了“音乐大联欢”,好不热闹!
在千里之外的陕西西安,宜昌市创排的音乐类表演唱《敲起琴鼓劲逮逮》、曲艺类宜都梆鼓《谜中情》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最高舞台上尽展风采。
今年夏季,宜昌市开展“千场百万”文化惠民工程,话剧《风涌宜昌》《悬崖上》《阴差阳错》和儿童剧《冬天的童话》从 5月开始,连演3个月,每周两场,数千市民走进剧场,欣赏本土优秀剧目,共享艺术发展成果。
传承国粹从娃娃抓起。“京剧进校园”活动正在全市中小学校蓬勃开展。今年10月,市外国语实验小学9岁小女孩余佳诺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市京剧团国庆前夕连推3场惠民演出,数千京剧票友如同过节。
如今的宜昌,不仅有政府举办的长江钢琴音乐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文化活动,也有朝天吼汽车越野赛、稻花香“三峡不夜城,国庆五天乐”等社会力量举办的特色节会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常常令人应接不暇。
点单看戏,个性化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来“文化e家”吧,点单看戏、点师培训、点题观展一应俱全。今年6月,依托“智慧宜昌”打造的一站式文化服务平台开始试运行,优质的文化资源通过互联网源源不断进入市民的“视野”。仅三个月,公众号点击率就突破了20万人次。
今天,你在手机上读书了吗?市民只要扫描“宜昌市数字图书馆”的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上免费下载或阅读海量书籍。截至9月底,移动图书馆总点击量超过百万人次,产生的社会效益不亚于再造一所实体图书馆。“闭上眼睛听电影”。8月30日,70多名盲人来到伍家岗区杨岔路社区活动室,在志愿者的讲解下,“看”了人生中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市图书馆馆长江世华说,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让盲人群体也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惠民“一个都不能少”。今年暑假,市群艺馆专门设置了针对农民工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特色课程,开展公益培训3000多人次。
文化惠民,以文铸城。宜昌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群众找到了文化“获得感”,走向“文化小康”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