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相助铸丰碑
本网讯(记者 郑广华 通讯员 张联)镌刻在巍峨雄壮的大坝,遍布于青山绿水的库区,全国人民对口支援的大爱,成就了库区建设沧海桑田的变迁。到2015年底,宜昌库区及移民安置区落实对口支援到位资金806.96亿元,安置移民1.5万人,培训各类人才2.5万人。先后引进40多家全国知名企业在宜落户,促进了库区支柱产业的形成,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一种责任:挺起库区脊梁
宜昌三峡库区地处三峡工程坝区库首,涉及到夷陵、秭归、兴山三县(区)14.8万移民。百万移民从这里开始,对口支援三峡移民的序幕从这里拉开。
在国务院三峡建委及三峡办的组织下,国家部委及相关部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支援库区基础设施建设,让库区旧颜换新貌。2015年,库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100公里,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宜巴高速全部贯通,为移民出行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道。
如今,宜昌库区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6:52.5:29.8。柑橘、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强力崛起,为移民“逐步能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市公司兴发集团是宜昌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搬迁企业之一,在各方支持下,该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精细磷产品企业,世界最大的六偏磷酸纳生产企业。
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兴起,形成了长江三峡、三峡大坝、三峡人家、屈原故里、昭君故里、九畹溪、大老岭等一大批代表宜昌三峡旅游形象的风景区,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18万个。
同时,为支持库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国家部委无偿援助12.1亿元,兴办一批医院、文化中心、科技培训中心等,使库区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在生态环保方面,国家环保局、林业局、水利部把库区水污染防治作为重点,加强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实施了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工程,建设环保生态体系。国家发改委从以工代赈、库区水污染防治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农村事业发展方面,对库区安排预算内投资累计达33.9亿元。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对库区“坡改梯”、地质灾害防治等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如今,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份深情:绘就动人画卷
神州处处送春风,三峡库区尽朝晖。
自1992年以来,在国务院三峡办的统一组织和部署下,各省市采取结对方式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上海市、黑龙江省、青岛市对口支援夷陵区,湖南省、大连市对口支援兴山县,江苏省、武汉市对口支援秭归县。各兄弟省市心手相牵,一如既往地帮助库区发展经济、培育产业。
上海,在对口支援中尽显国际大都市的风采。 20多年来累计援助资金3.4亿元,援建公益项目305个,建设科技创新示范点4个,帮助引进经济合作项目14个。促成均瑶、粤海纺织、佑利泵业、爱登堡电梯、致盛集团等知名企业落户夷陵,建设移民就业发展基地。
江苏省率先在三峡库区秭归兴办工业园区,森达集团、AB集团、恒丰纸业等知名企业落户秭归,援建经济合作项目21个。投资近10亿元兴办了7家企业,安置移民近万人。145家单位与秭归县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
湖南省开展“一对一”帮助,实行一个单位支援一个单位、一个市支援一个移民乡镇,成为对口支援的一大创新。累计无偿援助资金9975万元。先后实施56个合作项目,扶持兴山水电、林牧等优势项目。
黑龙江省充分利用盛产大豆、粮食作物的优势,多渠道支援夷陵三峡油脂集团,落实大豆供应8000吨,在夷陵区兴办了奶牛示范场,有力地促进了夷陵区奶牛产业发展。黑龙江省无偿援助夷陵区资金1778.44万元,援建社会福利院等共45个项目。
青岛市对口支援夷陵区累计落实资金5911.7万元,援建项目130个,促进了海尔、澳柯玛等5家知名企业落户。累计援建10所移民学校和幼儿园,对10多家卫生院(所)进行了改扩建,帮助兴建移民活动中心、文化广场、乡村公路等项目。
大连市不断创新对口支援模式,从单一援助资金项目到财智并扶。将兴山人才发展纳入长期规划,累计培训党政干部、教师、医生、法官、检察官、企业高管等400余人。大连市援建移民搬迁安置、社会事业和产业发展项目共70个,累计援助资金达10176万元。
随着对口支援的不断深入,广东、浙江、山东、安徽、河南、福建、天津、宁波、深圳、珠海、厦门等省市也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加入对口支援的行列。
一份坚守:点亮希望之光
三峡工程在宜昌,坝区库首在宜昌。支援宜昌库区建设,是湖北人长期的坚守。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举全省之力,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带动长江经济带跨越式发展。
早在1993年,省政府就成立了支援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
省直46个部门、14个市州、省管市、13所大专院校、45个大型企业及经济开发区,积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县(区)和5个移民安置区(场),为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和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
20多年来,为宜昌三峡库区及安置区引入资金总额达800亿元,其中经济建设项目资金788亿元。先后10多次在库区开展了全国对口支援省市经贸洽谈会。共组织签约项目达400亿元。
此外,积极协调库区三县及移民安置区参加国务院三峡办在对口支援省市的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重大活动,先后组织40多次组团,特别是在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过程中,搭建对口支援平台,帮助库区及安置区引进兴办一大批优势特色产业。
武汉,主动承担对口支援秭归、兴山的重任。目前,累计为秭归无偿援助资金及物资折合3426万元,援建中小学10多所;援建排水管网等公益和基础设施项目20多个,推进经济合作项目11807万元,培训人才3200人次。累计为兴山县援助移民搬迁资金1520万元,安置劳务输出用工2000人次,并解决了新城建设一些实际困难。武汉市援建宜昌市合作开发的人福药业,已成为经济社会效益双赢的企业。
全省各市州根据各地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本地企业到库区开展合作。黄石、荆门、襄阳等市州(区),均在库区兴办了一批经济合作和社会公益项目。
湖北高校充分发挥各自特色,在教育、人才培训、民生等方面加大力度,对增强库区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15年12月,湖北高校科研院所与宜昌协同创新推进会在宜召开。24所高校与宜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有关企业签订科技成果转让协议74项,带动投资22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