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是宜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9日召开的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马旭明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加快产业发展,做强实体经济,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从有效投资、工业提质、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等四大方面,展望了如何把实体经济做得更实、更强、更大、更优……
政府与市场“握手”
激活民间投资
2016年11月,占地面积约28亩的西陵区社会福利院正式在峡州大道开工建设,建成后床位543张,计划总投资约1.06亿元,预计2018年12月建成。这是西陵区开工的首批PPP模式(公私合营)项目。与此同时,位于唐家湾片区的西陵区综合档案馆及服务中心大楼开建,建成后可满足该区今后50年以上档案保管的需要。
PPP项目创新方式,架起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桥梁。专家评价,让民营资本有热情,用足用活资本,不仅可以有效提供公共产品,还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吸引社会投资。2017年1月5日,宜昌对外发布第二批PPP项目,21个项目总投资148亿元。项目涵盖交通运输、生态环保、市政工程、医疗卫生等16个公共服务领域。今年,我市将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定海神针”作用,突出抓好产业、民生、基础设施三大类投资,确保全年投资总规模突破3600亿元。
工业提质增效
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
投资30亿元的宜昌惠科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LED背光源生产基地、华中地区唯一液晶电视生产基地。一台台电视机、显示器畅销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国家。投产仅半年,已销售电视机、显示器超75万台,销售收入逾7.5亿元,为宜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当前,宜昌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2017年,我市将深入推进“双五双百”工程,壮大食品、饮料、现金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新兴产品。培育民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磁电子等军民融合产业。调整化工产业布局、推动化工产业向精细化、绿色化转型。
发展现代服务业
为城市注入新动力
在刚刚过去的2017元旦小长假,宜昌市共接待游客69.67万人次,旅游收入2.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71%、32.69%。
宜昌拥有长江三峡、三峡大坝等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景观,又具巴楚文化底蕴,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实施千亿文化旅游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全年接待游客6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00亿元。
宜昌地处长江黄金水道“川鄂咽喉”。市委市政府依托区位优势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物流节点城市,今年将加快三峡翻坝物流园、白洋物流园和13个县级电商园建设,建成一批区域性仓储物流配送基地。
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突起,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培育“互联网+”新业态
特色农业“钱景”好
来自长阳的市人大代表伍学福,带来一份“关于加快推进中药材发展的建议”。他说,长阳拥有天麻、重楼、贝母等各类药材品种1000余类,但多种原因制约着其良性发展。请求市政府将中药材发展建设纳入市级规划,从多方面予以支持;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给予适度政策支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建设药材种繁、种植基地;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工作。
宜昌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山区和丘陵占比高。2017年,我市将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积极发展优质畜牧业。壮大水产、食用油产业规模,加快发展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
“宜人之城,昌盛之地”的宜昌,正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记者 王晶晶) |